三、简答题1. 简述实践的含义、特点和基本形式。
(1)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2)实践具有三个基本特点:①客观物质性,实践是客观的感性物质活动。②自觉能动性,实践是主体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③社会历史性,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
(3)实践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三种基本形式:①生产实践。它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②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它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活动,是为配合生产实践所进行的活动,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社会革命、社会改革、社会交往等。③科学实验。它是从生产实践中分化出来的尝试性、探索性的实践活动。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科学实验的作用越来越大。
2. 如何理解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在认识和实践的相互关系中,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起着决定的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①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②认识是在实践中产生的,认识的发生一点也离不开实践。③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源和流的关系。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①变化发展着的社会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并提供解决课题的经验材料,推动人们的认识不断向前发展。②实践的发展不断创造出日益完备的新的认识手段和认识工具,从而提供了认识发展的可能和实现这种可能性的必要条件。③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们的认识能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3.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含义及其关系是怎样的?
(1)唯心主义从意识、精神是世界的本原出发,把认识的主体和客体都理解为意识、精神或它们的外化,这是错误的。
(2)旧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它认为认识的主体是人,认识的客体是自然界。但是它离开人的社会性把人理解为生物学意义上的人,把认识的客体等同于客观实在,把人的认识和社会实践活动尚未指向的纯粹自然物也当作认识的客体,这显然也是不全面的。
(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主体是处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具有社会性的现实的人,是从事改造世界活动的实践着的人。认识的客体是主体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4)主体与主观、客体与客观是有区别的。主观是指人们的意识或精神现象,不包括物质现象;主体包括主观,主观是主体的重要属性和机能。客观是指在人的意识之外的独立存在着的客观物质世界,不包括精神现象;客体指进入主体实践和认识范围的客观事物,既有自然客体、社会客体,还有精神客体。混淆了主体和主观、客体和客观的区别,就会受唯心主义的蒙蔽。
(5)主体与客体是辩证的统一。主体与客体之间首先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在改造与被改造的过程中主体能动地反映客体。实践既是主体与客体的中介,又是二者统一的现实基础。
4. 简述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区别。
(1)二者的含义不同:唯物主义反映论认为,认识的本质是人脑对客观对象的反映,认识以客观世界的存在为前提,没有被反映者就不会有反映发生;唯心主义先验论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把人的认识和认识能力看成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先于感觉经验的东西。
(2)二者的出发点不同:唯物主义反映论把认识建立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以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物质决定精神作为基本前提和出发点;唯心主义先验论把认识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上,以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精神决定物质为基本前提和出发点。
(3)二者的认识路线不同:反映论是唯物主义的共同观点,它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先验论是唯心主义的共同观点,它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
(4)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二者分歧的根源和焦点,是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还是精神的问题。
5. 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1)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首先是反映论,它把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这一唯物主义的基本前提作为认识论的基础。它把反映论的原则贯彻于社会历史领域,对社会的意识现象作了唯物主义的解释。
(2)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实践论,它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了认识论,全面地、科学地解释了意识和存在、主观和客观在认识过程中的相互关系。
(3)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把辩证法贯穿于反映论,从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矛盾运动中考察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所以,能动的反映论,既坚持了认识论的唯物论,又坚持了认识论的辩证法。
6. 简述实践和认识的相互关系。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即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主要表现在:理论规定着人们实践活动的性质和手段;理论制约着人们实践活动的目的和方向;理论规划着人们实践活动的步骤和方法;正确认识能指导人们采取正确行动,促进实践的发展和成功;错误认识能引导人们采取错误行动,从而在实践中遭受挫折。
(3)实践和认识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实践和认识的统一不可能一次完成,而要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对一个具体过程的正确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和认识水平的提高,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将日益增强。
7.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是怎样的?
(1)认识的辩证运动包括由实践到认识的飞跃和由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的两个不同阶段。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产生的。感性认识的形式有感觉、知觉和表象。形象性、直接性是感性认识的特点,它所反映的内容是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感性认识的抽象和概括。理性认识的形式有概念、判断和推理。抽象性、间接性是理性认识的特点,它所反映的内容是事物的本质。
(3)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唯物论。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辩证法。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渗透。感性认识中渗透着理性认识的因素,理性认识中也渗透着感性认识的成分。
(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就会犯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我们党内的教条主义犯了类似唯理论的错误,经验主义犯了类似经验论的错误。
8. 怎样理解真理的客观性、一元性和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1)真理属于认识范畴,它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们意识里的正确反映。任何真理都是客观真理。因为,①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②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客观标准。③真理的作用也是客观的,按真理办事就能取得成功。
(2)一切唯心主义都否认客观真理,他们从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出发,主张主观真理论。这样,就否认了客观真理,实质上就是取消了真理。
(3)坚持真理的客观性必须坚持真理的一元论,否定真理的多元论。所谓真理的一元论是指在特定条件下对特定对象的正确认识,只能有一个而不能有两个或多个。
(4)承认真理的客观性和一元性,就应当承认真理是没有阶级性的,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坚持真理的客观性和一元性,就是在真理观上坚持唯物主义。
9. 实用主义的真理观为什么是错误的?
“有用即真理”是实用主义的真理观。它的主要错误在于:
(1)根本否认真理的客观性。把真理看成是人造的,是为了满足人的主观需要和利益的工具。这是赤裸裸的主观真理论。
(2)把“有用”和“真理”完全等同起来,是完全错误的。真理能够指导实践和为人类造福,因而可以说“真理是有用的”,但不能反过来说,“有用即真理”。谎言对各种骗子有用,但谎言重复千遍还是谎言,真理之所以为真理,最根本的在于它正确反映了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一切形式的主观真理论都是错误的。
10. 怎样理解真理和谬误的相互关系?
真理和谬误是人的认识过程中的一对矛盾,二者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1)真理和谬误是相互对立的。真理是主观符合客观的认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而谬误则是主观脱离客观的认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歪曲的反映。两者是根本对立的、相互排斥的认识。在一定范围内这种对立是绝对的,有严格的界限,绝不能混淆。
(2)真理和谬误又是统一的。真理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在一定的条件下,二者可以相互转化。自觉地掌握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的辩证规律,对于我们在同谬误作斗争的过程中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并发现和发展真理具有重要意义。
11. 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关于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唯心主义主张主观真理论,因而否认真理标准的客观性。旧唯物主义不了解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用客观事物本身来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因此,也不能正确解决真理标准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明确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而科学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①从真理的本性来看,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因此,主观是否符合客观以及符合的程度如何,在主观范围内是根本无法解决的。同时,客观事物本身也不能充当真理的检验标准,因为客观事物不能把主观认识同客观现实相比较,同样也无法解决真理检验标准的问题。②从实践的特点来看,实践不仅有普遍性的优点,而且有直接现实性的优点。实践本身是直接的现实,同时又能把正确的理论直接变成现实。通过实践活动,就能够把原来指导实践的理论同现实相对照、相比较,检验出理论的认识是否符合客观以及符合程度如何,即检验出理论是否具有真理性。
12. 怎样理解真理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能作绝对化的理解,实践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也就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2)实践标准的确定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客观标准,是唯一的,此外再没有其他的客观标准了;而且某种理论或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归根结底将由实践来鉴别,这是确定的。承认实践标准的客观性和唯一性,也就必然承认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否认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将导致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
(3)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指实践检验认识是一个过程;同时,一定条件下的实践也不可避免地带有自己的社会历史的局限性。从这个意义上说,实践标准又具有不确定性。否认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就会使人的思想僵化,把人们的认识变成绝对不变的教条。
四、论述题1. 试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关于人的认识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的理论,是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思想路线是认识路线在党的实际工作中的具体化。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路线,表现在实际工作和社会活动中,具体化为党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实践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尊重实践,坚持在实际工作中贯彻理论从实践中来,又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路线。
(3)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能动的反映论,就是要在实践中正确认识客观世界的基础上,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更有效地改造客观世界。
(4)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人们是否真正做到了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证明。党的思想路线正是体现了通过实践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5)历史的经验证明,党的思想路线是否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指导,关系到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成败。
2. 试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的关系。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认为人的认识是由实践到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又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无限曲折上升的过程。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党的群众路线的关系是:前者是后者的理论基础,后者是前者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运用。①“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体现了实践和认识的主体都是人民群众的观点。②“从群众中来”,表明了人民群众的实践是正确思想的来源,是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基础和出发点;其实质就是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能动地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③“到群众中去”,就是宣传解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发动群众贯彻执行,并检验、修正、补充和发展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过程;其实质就是理性认识回到实践,指导实践,改造世界的过程,是检验、修正、补充和发展理性认识的过程。④坚持不断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也就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过程,是认识无限曲折上升的发展的过程。
3. 试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
(1)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客观真理既具有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①所谓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同谬误有原则区别,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不断地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内容和规律,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②所谓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真理所反映的对象及其规律,在广度上具有条件性和有限性;真理所反映的客观对象及其规律,在深度上具有条件性和有限性。
(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①二者是对立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虽然是同一个真理的两重属性,但从真理是一个发展过程来看,二者是人们获得真理性认识的两个不同方面,是有区别的。②二者又是统一的。这种统一表现在:其一,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联结,相互渗透。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之中有相对。其二,相对性真理可以向绝对性真理转化。真理是由相对走向绝对的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由相对性真理向绝对性真理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3)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指导我们树立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态度,即一要坚持,二要发展。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在实践中产生并为实践所证实的对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是客观真理。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绝对性真理。因此,必须坚持,任何时候都不能违背。要反对否定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错误倾向。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又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它没有也不可能穷尽我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而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这说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同时也是相对性真理,不能把它变成僵死的万古不变的教条,必须随着实践的深入,不断丰富和发展。③邓小平理论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典范。
4. 试述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是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及其意义。
(1)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即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不断反复和不断发展的过程,也就是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矛盾运动过程。
(2)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是具体的统一,是指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际相符合,而不是离开具体时间、地点、条件的抽象的永恒的符合。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是历史的统一,是指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相符合的正确认识,是在社会实践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和客观事物发展的一定过程的正确认识,人们不可能超越实践和事物发展的历史阶段,去追求和实现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永恒的统一。
(3)随着客观过程的发展和实践活动的向前推移,已经形成的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又会变得不统一,这就要求人们的认识必须与时俱进,随着实践和客观事物的发展而发展,实现与变化了的客观实际相符合的新的统一。总之,这种统一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4)人们的认识落后于或超越于客观实践和事物的发展阶段,都是离开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之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这样就会犯右倾保守主义或“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造成损失。
5. 试述“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这一精辟论断,对于我们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1)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最一般本质和最一般规律的科学理论,特别是关于人类社会本质以及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特别是人们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革命学说。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是真理和价值的统一。真理和价值都是具体的和历史的。马克思主义作为真理和价值体系,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
(2)马克思主义是反映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在资本主义社会,是不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和社会意识形式;在社会主义社会,是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意识形式。社会意识是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意识形式和社会意识形态,同样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
(3)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三者是一致的。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为了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共同体现在与时俱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