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G公司系一家注册资本为15000万元的民营企业,主要经营矿山开采、生铁冶炼、火力发电和公路运输等业务。C公司2006年未经审计的财务报表显示,2006年12月31日资产总额45000万元,负债总额8000万元,主营业务收入42000万元,主营业务成本 33600万元。
G公司于1987年按当时的价格以2750万元从当地一家国有矿山企业购买了两座矿山50年的开采权,并陆续投入300万元修筑盘山公路。开采后发现所购矿山中煤及铁矿的蕴藏量十分理想。其中所开采原煤的60%用于坑口火力发电,30%转化为焦炭后用于炼铁,其余的向当地其他企业和居民出售;所开采的铁矿用于炼铁,但这部分铁矿仅能满足本公司所需铁矿的70%,其余的30%从澳大利亚进口矿粉。G公司拥有120辆载重卡车用于矿山至厂区之间(50公里)原煤、铁矿的运输和厂区至火车站之间(30公里)铁锭的运输。
2006年,由于能源短缺,煤炭、电力的价格有显著上涨,冶金企业的成本大幅上升,与此同时,钢铁产品的销售价格也随之大幅上升。因国际能源价格的上涨,G公司自澳大利亚进口的铁矿粉的价格比上年上升了70%,货运柴油的价格上涨了40%。
ABC会计师事务所连续多年接受C公司财务报表的审计业务,该公司2006年度财务报表审计业务仍由ABC会计师事务所承担。注册会计师A和B担任G公司2006年度财务报表审计小组的项目经理。
审计小组外勤负责人A和B及审计小组其他成员于2006年3月24日开始执行该公司 2006年度财务报表审计的外勤工作。根据以往审计G公司的经验并结合2006年情况,A和B确定C公司2006年度财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为400万元。各主要账户的重要性水平如下表:
账户、交易类别 | 未审金额 | 占资产总额的比例 | 重要性水平 |
货币资金 | 2700万元 | 6% | 5万元 |
应收账款 | 4050万元 | 9% | 40万元 |
存货 | 9000万元 | 20% | 100万元 |
长期投资 | 6750万元 | 15% | 50万元 |
固定资产 | 18000万元 | 40% | 200万元 |
在建工程 | 2250万元 | 5% | 20万元 |
应付账款 | 2000万元 | 25% | 20万元 |
长期借款 | 4000万元 | 50% | 30万元 |
资料一:2006年度,G公司出售铁锭的收入总额为31500万元。所产铁锭的约90%销售给国内A、B、C三家大型国有钢铁冶金企业和韩国、日本的两家冶金企业D、E公司,其余的约10%销售给国内315家小型翻砂、铸造厂。除销售给A、B、C公司的67批次铁锭采用赊销方式(回款期一般为半年)外,销售给A、B、C公司的其他195批次及销售给D、E公司的172批次铁锭均采用现销方式,销售给各翻砂、铸造厂的56余批次铁锭则一律采用预收账款方式。G公司应收A、B、C公司的货款情况如下:
债务单 位名称 | 2006年末应收账款 余额(万元) | 发货批次 | 账龄分布 |
1年以下 | 1~2年 | 2~3年 | 3年以上 |
A | 1250 | 21 | 1000 | 250 | 0 | 0 |
B | 1450 | 25 | 1400 | 0 | 0 | 50 |
C | 1350 | 21 | 1250 | 100 | 0 | 0 |
合计 | 4050 | 67 | 3650 | 350 | | 50 |
并入国家电网对外销售的电能采用当月月末确认、次月月末结算的方式进行销售。2006年确认的主营业务收入为9000万元,其中1-11月的销售款项已通过银行结转,12月末确认的当月销售金额为700万元,至审计时也已收回。
因向当地其他企业和居民出售原煤而确认的收入为1500万元,其中大部分收入为现金。具体销售方式为:由大型卡车将原煤运送到方圆百余公里的50个销售点,由销售点直接向当地其他企业和居民零售。
资料二:G公司的存货主要包括不同标号的铁锭30000吨(厂区堆放10000吨、存放在火车站站台等待发运5000吨、交由铁路运输而尚在运输途中的3000吨、存放于A、B及C公司料场尚未交货的5000吨、存放于塘沽港尚未装船、等待出口的7000吨,在所有堆放场地均横成行、纵成列,整齐摆放);铁矿石40000吨(全部堆放于厂区);铁矿粉15000吨(堆放于厂区2000吨、由P远洋海运公司承运、正在运输途中的13000吨;焦炭30000吨(每吨650元,放于厂区5000吨、堆放于煤矿25000吨);原煤8000吨 (每吨320元,堆放于各销售点)以及其他存货。
资料三:
A和B注册会计师正在按审计计划的规划,对G公司库存的乙材料进行计价测试,以确认其账面金额的正碗性。在此之前的2月20日,A和B注册会计师通过实施监盘已确认该材料的库存数量为1692件。在进行计价测试前,A和B注册会计师查阅了Y公司的财务资料,资料记载的乙材料账面总金额为10万元。
A和B注册会计师基于先前进行的风险评估及控制测试结论,决定采用PPS抽样方法对乙材料进行抽样计价,并根据样本误差推断总体误差。为此,A和B注册会计师根据专业判断确定的以材料可容忍错报为6500元,可接受误受风险为5%,相应的置信系数为 1.64,可接受误拒风险为5%,相应的置信系数为1.96,估计的乙材料总体错(点估计值)为4340元,根据以往经验确定的总体标准差为2.5元。
A和B注册会计师在按上述条件抽出样本并进行计价测试后,在样本中没有发现错报。
资料四:G公司拥有各种固定资产1500件。其中包括大型高炉10座,账面价值为8000万元;生产、加工车间和办公用房账面价值2600万元;各种价值在50万元左右的运输车辆120辆,机械设备110台;单价介于10万元至50万元的管理部门用轿车20辆;仪器、仪表30台,价值900万元,包括固定资产装修在内的其他固定资产价值1000万元。
要求:
(一)假定G公司规定每批铁锭出厂都要填制连续编号且标明客户的发货凭证,控制测试表明相关内部控制的可信赖程序较高。请按资料一中介绍的铁锭销售情况,回答下列
问题:
(1)如果将G公司2006年度发生的铁锭销售业务进行适当分类,请指出如何进行分类才能提高实质性的效率?
(2)在所分的各类销售业务中,注册会计师应将实质性程序的重点放在哪一类?
(3)为了确定G公司是否存在漏记销售收入的情况,针对每类销售业务,注册会计师应分别实施何种具体的实质性程序。
(二)
(1)请代A和B注册会计师确定应当抽取测试的样本数量。
(2)请指出在样本中未发现错报的情况下,A和B注册会计师运用PPS抽样方法推断总体错报金额,进而做出拒绝或接受总体的结论的步骤。
(3)假定Y公司高估和低估的平均百分比均为100%,利用下表,按照上述步骤代A和 B注册会计师实施具体操作。
控制测试中统计抽样结果评价 ——信赖过度风险5%时的偏差率上限 样本规模 | 实际发现的偏差数 |
0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25 | 11.3 | 17.6 | * | * | * | * | * | * | * |
30 | 9.5 | 14.9 | 19.6 | * | * | * | * | * | * |
35 | 8.3 | 12.9 | 17.0 | * | * | * | * | * | * |
40 | 7.3 | 11.4 | 15.0 | 18.3 | * | * | * | * | * |
45 | 6.5 | 10.2 | 13.4 | 16.4 | 19.2 | * | * | * | * |
50 | 5.9 | 9.2 | 12.1 | 14.8 | 17.4 | 19.9 | * | * | * |
55 | 5.4 | 8.4 | 11.1 | 13.5 | 15.9 | 18.2 | * | * | * |
60 | 4.9 | 7.7 | 10.2 | 12.5 | 14.7 | 16.8 | 18.8 | * | * |
65 | 4.6 | 7.1 | 9.4 | 11.5 | 13.6 | 15.5 | 17.4 | 19.3 | * |
70 | 4.2 | 6.6 | 8.8 | 10.8 | 12.6 | 14.5 | 16.3 | 18.0 | 19.7 |
``
(4)假定高估的平均百分比为20%,低估的平均百分比均为200%,请代A和B注册会计师决定是否接受总体。
(三)假定G公司生产的铁锭每锭长120厘米、重80公斤,按不同的标号堆放,每堆10层,每层5锭,各层纵横交替;矿石、焦炭经机械及人工加工成3cm大小的均匀块状后,经传送带提升到100米高度直接倾泻到料堆,基本呈锥形堆放;矿粉、原煤入场时均呈粉末状,亦经类似传送带直接倾泻到各个料场,基本呈锥形堆放。
假定你是注册会计师A和D,结合资料二,针对铁锭、铁矿石、铁矿粉、焦炭、原煤等各种存货的特点,指出应当分别实施何种具体的审计程序以证实这些存货的数量。需要进行监盘的,指出现场观察的要点;需要实施替代监盘程序的,请指明具体程序;对于需要利用专家工作的,请具体说明。
(四)针对资料四中列示的各类固定资产,G公司编制的盘点计划如下:
(1)由各部门对本部门使用和管理的固定资产进行登记,填制本部门固定资产分类汇总表,3月28日前统一上交到总经理办公室;
(2)由总经理办公室指定人员对大型高炉进行观察、拍照,记录使用状况和维护保养情况,向高炉生产值班人员询问并确认原预计使用年限是否需要调整;
(3)3月28日上午,由各车间及管理部门负责人会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对生产、加工车间和办公用房进行安全检查,记录使用状况并将需要修理维护之处拍照;
(4)对3月28日前返回厂区的运输车辆进行观察,并拍照车辆及其号牌,由车辆维护部门提出使用状况的说明,以便为判断剩余使用年限提供依据;
(5)3月28日上午,对于机械设备进行逐台现场观察,登记每台设备的型号、规格、已使用年限和维护保养情况,并询问操作人员有关使用状况;
(6)3月28日上午,对管理部门用车进行现场观察,登记车牌号,复印驾驶证,向每辆车的专职司机询问使用状况和其估计的剩余使用年限;
(7)3月28日上午,召开仪器、仪表使用管理人员的专门会议,由总经理指定人员听取并记录使用及管理人员对仪器、仪表状况的汇报,由使用人员填制自己所使用的仪器的详细情况表;
(8)召开固定资产盘点相关人员会议,对各部门盘点过程中发现的固定资产管理漏洞、使用不当和陈旧过时等情况征求意见,以便提高管理水平。
假定你是实施监盘的注册会计师,正在就盘点计划与G公司管理当局沟通,请针对以上盘点计划的每一条指出是否存在的缺陷以及所存在缺陷的内容和改进建议;并请站在审计人员的立场上,指出是否需要就盘点与监盘的协调工作提出具体建议。如需要,请指出。
(五)假定在存货及固定资产监盘过程中出现了以下情况:
(1)焦炭:按监盘计划的规定,注册会计师于3月25日陪同聘请的专家赴矿区进行监盘。出发前G公司以生产安全和商业机密为山,提出以本公司专家更换审计小组所聘的专家,否则不允许进入矿区;
(2)原煤:为了对50个原煤销售点的原煤进行监盘,注册会计师根据专业判断决定采用系统选样从50个销售点中随机抽取了15个。G公司相关人员提出,有的销售点平时无人值班,因而希望注册会计师提前告知15个销售点的名称,以便在监盘之前提前安排人员。
(3)在前往A原煤销售点的途中,G公司陪同人员突然接到电话通知,前方道路塌方无法通行,希望就近选择没有抽中的B销售点作为替代监盘点。在审计人员抽中的15个销售点中,因道路塌方无法前往的销售点共计6个,注册会计师对其余9个销售点按计划实施了监盘程序。
(4)大型运输卡车由于运行在全国各地,至3月末外勤审计结束前仍有58辆未能返回厂区。为配合审计,G公司向注册会计师提供了这些车辆的购车发票、牌照号码、行驶证复印件和司机电话,并带注册会计师到当地车辆管理部门进行了计算机查询,结果表明这些车辆确实归G公司所有。经向车管所业务人员询问,如果发生车辆转让、报废等情况,相关的计算机信息应当会在3个月以内更新。请指出:
(1)注册会计师能否同意G公司提出的更换原煤监盘专家的要求,并简要说明理由;
(2)注册会计师能否同意G公司提出的提前告知被选作样本的原煤销售点的要求,说明理由;
(3)假定没有替代监盘程序,指出注册会计师能否同意G公司人员以就近的销售点代替因道路塌方而无法监盘的销售点的要求,并进一步指出注册会计师应如何确定样本结果。
(4)针对行驶在外而无法返厂的大型卡车,指出有无可供选择的能证实这些卡车真实存在性的替代程序。如没有,请说明原因;如有,请具体指明。
(六)假定注册会计师因不同意更换焦炭监盘专家而未能对矿区的焦炭实施监盘,且没有替代的监盘程序;由于不同意G公司更换原煤销售点的要求而未能对所选定的样本实施监盘,被监盘的9个销售点的原煤合计1440吨;在出具审计报告前所有运行在外的大型卡车均已返厂并实施了观察程序;除上述情况外G公司不再存在其他问题。请代注册会计师确定审计意见的类型,并简要说明原因。
要求(一):
(1)针对G公司2006年度发生的490批次铁锭销售业务,A和B应依据不同的收款方式将相应的490张发货凭证分为现销、赊销和预收账款三类(见下表):
销售类型 |
收款方式 |
客户 |
凭证张数 |
第一类 |
现销 |
A、B、C、D、E |
367 |
第二类 |
赊销 |
B、C |
67 |
第三类 |
预收账款 |
翻砂厂、铸造厂 |
56 |
(2)注册会计师应将上述第一类销售业务作为实质性程序的重点;
(3)对于现销业务,注册会计师应当从发货凭证中选取样本追查至销售发票及主营业务收入明细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针对赊销业务采用检查赊销批准手续。对于第三类销售业务,应从发货凭证中选择样本追查至预收账款明细账的借方及主营业务收入明细账的贷方。
要求(二):
(1)确定的样本量为:
(2)在样本中未发现错报的情况下,运用PPS抽样方法推断总体错报金额,进而做出拒绝或接受总体的结论的步骤如下:
第一,以误受风险代替信赖过度风险,查《控制测试中统计抽样结果评价》的偏差率上限表,确定总体中可能存在的高估和低估的最大百分比P;
第二,根据专业判断,为含有错报的总体金额分别确定一个高估错报平均百分比α和低估错报平均百分比β,以便将上述最大百分比p转换成高估的金额上限UCL和低估的金额上限LCL,计算公式为:
UCL=总体账面价值×p×α
LCL=总体账面价值×p×β
第三,将高估的金额上限UCL及低估的金额上限LCL与可容忍的错报金额TM进行比较。如果二者均低于TM,接受总体,否则拒绝总体。
(3)具体方法如下:
第一,根据可接受的误受风险5%,在所给表格中样本规模(50)和实际的错报数(0)的交点确定错报上限和下限的偏差率上限是p=5.9%
第二,错报界限为:
UCL=100000×5.9%×100%=5900元
LCL=100000×5.9%×100%=5900元
第三,由于错报上限与下限均低于可容忍错报6500元,注册会计师可以接受总体。
(4)在给定的条件下,高估和低估的上限分别为UC=100000×5.9%×20%=1180元,
LCL=100000×5.9%×200%=11800元,由于LCL大于TM,注册会计师应当拒绝总体。
要求(三):
(1)铁锭。对于堆放于厂区和火车站站台的铁锭,利用专家工作确定铁锭的标号等级,在确保堆放场所铁锭停止流动的条件下,对每种标号的铁锭,清点堆放的行数和列数,抽样检查每堆的层数和每层的锭数,按每堆4吨折合成吨数;对于交由铁路部门运输的在途铁锭,检查铁路部门的运输单,确定在途铁锭的标号与数量;对于存放在A、B、C公司料场及港口的12000万吨铁锭,可以委托当地会计师事务所代为监盘;
(2)铁矿石和铁矿粉。对于堆放于厂区的矿石堆和矿粉堆,利用几何计算确定矿石堆、矿粉堆的体积,利用专家工作确定铁矿石、矿粉的含铁量和体积与重量之间的换算比例并按比例换算成重量;对于在途铁矿粉,应向F公司发出积极式询证函予以证实。
(3)焦炭。对于堆放在厂区和矿区的焦炭,利用专家工作确定焦炭的等级,利用几何计算确定焦炭堆的体积,并按专家提供的单位体积焦炭重量计算焦炭的总重量。
(4)原煤。从50个原煤零售点中随机选择若干家进行监盘,确定监盘结果与存货汇总表的一致性,如差异较大,应进一步扩大监盘的零售点数。
要求(四):
G公司制订的盘点计划存在以下缺陷:
第(1)点:盘点计划的收集没有指定专人负责,没有规定由谁对各部门上交的固定资产分类汇总表进行汇总、整理和总结、报告。应指定专门人员和工作截止时间。
第(2)点:不存在缺陷;
第(3)点:由各部门对本部门使用的固定资产进行登记,不易发现固定资产因使用不当造成毁损或另作他用等与部门负责人或登记人员自身责任有关的重大情况,应由独立人员参加各个部门的固定资产登记工作;
第(4)点:未指定人员观察及拍照车辆,观察时未登记车辆的运行公里数、未检查车辆的行驶证、未说明3月10日之前不能返厂的车辆如何观察,均属于缺陷。在观察运输车辆时应登记每辆车的累计运行公里数;应将拍照的车辆照片连同车辆行驶证复印件一同上交;应说明未观察的车辆的补充盘点计划;
第(5)点:未指定专门的观察人员、投有向机械设备的操作人员询问对设备的剩余使用年限的估计属于缺陷,应修改补充;
第(6)点:司机的驾驶证与车辆的现状及所有权无关,复印专职司机的驾驶证无必要。应复印每辆车的行驶证件,登记每辆车已行驶的累计公里数;仅由专职司机估计剩余使用年限属于缺陷,应由车辆维修人员估计剩余使用年限;
第(7)点:没有规定对仪器、仪表实施现场观察属于缺陷,难以发现仪器、仪表账存实亡的情况和因操作人员使用不当造成毁损的情况。应安排现场观察;
第(8)点:盘点计划中没有安排对固定资产装修在内的其他固定资产进行盘点,属于缺陷,应当补充列入计划;
第(9)点:盘点计划将4项工作同时安排在3月28日上午进行,审计人员难以安排充分的人员实施现场观察程序,应建议安排在不同的时间进行。
要求(五):
(1)注册会计师不能同意G公司更换煤炭监盘专家的要求。因为专家工作是确定焦炭等级与数量的关键。况且存放在矿区的焦炭价值约1625万元,远远超过了财务报表的重要性水平。如果专家由G公司安排,将使对重大事项的审计丧失了独立性。
(2)注册会计师不能提前告知G公司被抽中的销售点。依据审计准则,注册会计师应尽可能避免被审计单位了解自己将要抽取测试的存货项目。
(3)注册会计师不能同意G公司人员以就近的销售点代替因道路塌方而无法监盘的要求,因为这样将丧失样本的随机性,降低抽样结果的可靠性。
(4)注册会计师不能接受G公司的要求,因为原煤实物以及相关的销售记录均在销售点。按照审计准则的规定,当注册会计师无法按既定的程序对样本实施审计,且没有或无法实施替代程序时,应将该样本视为一项误差。据此,注册会计师应当认为未被监盘的6个销售点的原煤储存量为0。
(5)存在可供选择的替代程序:注册会计师可以依据C公司提供的车牌号和行驶证复印件等文件,会同C公司相关人员向车辆管理机构查询。因查询时间为3月末,车管所的信息在3个月内更新,如果2006年11月31日被查询车辆不属于G公司,在查询时应能识别。
要求(六):
注册会计师应当出具保留意见审计报告。这是因为,(1)会计资料显示的未能予以观察的焦炭价值高达25000×0.065万元=1625万元;(2)如果采用单位平均估计,推断的各销售点的原煤价值(1440÷15×50×320元=4800×320元=153.6万元)比会计资料显示的原煤价值(8000×320=256万元)少了102.4万元。这两项合计金额达到1727.4万元,远远超过了财务报表的重要性水平400万元,影响重大,但占审定资产总额 45000-1727.4=43272.6的比例为4%,尚未构成对财务报表总体的影响。
2. 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丙公司)是X公司的全资子公司。该公司成立于2002年初,当时的注册资本为人民币3600万元。2006年初办理增资业务后的注册资本增至人民币 6800万元。
丙公司2006年度未经审计的资产负债表中列示的资产总额为39323万元,负债总额为 11206万元,未经审计的利润表表明的利润总额为9547万元;丙公司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33%。
北京ABC会计师事务所接受了丙公司2006年度财务报表及其合并报表的审计委托,指派注册会计师H作为该审计项目的负责人。审计小组于2007年3月初开始实施外勤审计工作。
根据以往经验,H确定了丙公司财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为300万元。在审计过程中, H发现了以下需要加以考虑的情况。
资料一:
(1)丙公司会计政策规定对应收款项按账龄计提坏账准备,对其他应收款按余额的10%计提坏账准备。
丙公司未经审计的资产负债表显示,其2006年12月31日应收账款项的目余额为2000万元,计提的坏账准备为70万元。其他应收款项目的列示余额为40万元,计提的坏账准备为4万元。应收账款的账龄构成及计提坏账准备的比例如下:
账龄 | 应收账款余额(万元) | 计提坏账准备的比例 |
1年以下 | 1200 | 10% |
1~2年 | 400 | 15% |
2~3年 | 300 | 20% |
3年以上 | 100 | 30% |
合计 | 2000 | |
(2)资产负债表列示的应付账款项目为贷方余额1000万元。应付账款明细资料显示,其中有10万元为丙公司2002年2月份应付D公司的材料采购款。经查,丙公司于2002年1月以赊购方式从D公司取得材料并验收入库后因D公司突然人去楼空,导致迄今无法支付。经向相关部门查询得知,D公司已于2007年末解散。
(3)预收账款及预付账款的明细资料如下:
预收账款 | 预付账款 |
客户 | 预收金额(万元) | 客户 | 预付金额(万元) |
A公司 | 210 | E公司 | 415 |
B公司 | -30 | F公司 | 50 |
C公司 | 20 | G公司 | -20 |
合计 | 200 | 合计 | 445 |
其中,预收B公司的借方余额30万元系2006年7月收到B公司的100万元预付款后发货出130万元产品而产生的;预付P公司的50万元借方余额系2004年2月预付给P公司的W材料采购款,但F公司因转产已不再生产W材料。
(4)丙公司自2006年1月1日起将生产用机器设备的折旧年限由原来的10年变更为15年,对此项变更采用未来适用法,影响2006年度主营业务成本减少2000万元。对于上述变更,丙公司无法做出合理解释,但指出该项变更已经董事会表决通过,并已在相关的媒体上进行了公告。
(5)丙公司于2006年12月份销售给其全资子公司K公司一台电子设备,作为K公司的固定资产。该设备销售价格为585万元(含税,增值税税率为17%),成本为400万元已结转。
资料二:
(1)H在审查丙公司的投资业务时,注意到丙公司于2006年1月1日以货币资金方式向 C公司投资500万元,取得了C公司当时所有者权益1600万元的30%,计480万元,并对C公司决策产生实质性影响,丙公司规定对此笔业务的股权投资差额按10年期限摊销。H通过实施函证程序,确认2006年C公司实现了480万元的净利润,但在检查丙公司的对此笔业务的会计处理时,发现丙公司财务人员实际上采用的是成本法。
(2)丙公司于2007年度根据中级人民法院判决结果对其担保责任计提了3000万元的预计负债。2006年5月,高级人民法院终审裁定,丙公司应承担的赔偿总额为1000万元。丙公司据此确认了2006年度的营业外收入2000万元。
(3)2007年末,为扩大生产规模,丙公司董事会决定接受Y公司的投资,吸纳Y公司为其控股股东。Y公司向丙公司投资共计2400万元,具体内容包括价值2000万元的原材料和已办理实物交接手续但无须办理过户手续的生产设备若干,其中,生产设备的原值为600万元,预计净残值为零,预计使用年限为6年。投入时Y公司已按年限平均法计提了200万元的累计折旧,双方商定的价值为400万元。相关的增资审验手续已于2007年12月28日办理完毕。
H对丙公司存货实施监盘程序及对固定资产实施观察程序后,发现存货和固定资产均存在严重的账实不符情况。经询问丙公司管理层得知,Y公司于2006年1月底经丙公司管理层及X公司同意,在未办理任何手续的情况下将其所投入的1000万元原材料和全部固定资产运回本公司使用。对此项材料及固定资产减少的情况,丙公司既未在材料明细账上作任何记录,也未对固定资产作注销处理。同时,丙公司既不能证实此事项属于委托加工,也不能证实属于固定资产出租,但2006年末,丙公司仍对该项固定资产计提了 100万元折旧。注册会计师曾就此事项多次与Y公司联系,均未得到任何实质性答复。
要求:
(一)分别针对资料一中所述的每种情况,指出丙公司的处理是否符合企业会计准则或会计制度的相关规定,如认为符合的,请直接说明结论;如认为不符合的,请简要说明理由,其中,需要提请丙公司调整财务报表的,请直接列示审计调整分录(无须考虑相关的税费和损益结转,也不考虑调整对所得税的影响。下同)。
(二)根据资料二,回答下列问题:
(1)针对情况(1)中丙公司对长期股权投资采用的核算方法,注册会计师应提请其进行何种审计调整?列示相关的调整分录。
(2)针对情况(2),叙述相关的会计制度规定,指出丙公司的会计处理是否符合规定;注册会计师是否需要建议丙公司调整财务报表?如需要,请列示审计调整分录。在什么情况下,注册会计师必须建议丙公司加以调整?
(3)针对情况(3),提出适当的审计处理建议;
(4)在一般情况下,为查找被审计单位是否存在未作账务处理的固定资产减少业务,注册会计师应实施哪些审计程序。
(三)假定除以上情况外,丙公司不存在其他错报。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丙公司全部接受了注册会计师所提的审计建议,请代为确定丙公司经审计的资产总额和利润总额。
(2)分别单独考虑每种情况,假定丙公司拒绝了针对每个事项所提出的审计建议,请指出注册会计师应发表的审计意见类型。
(3)综合考虑所有情况,假定丙公司全部拒绝了注册会计师所列示的审计调整建议,请代注册会计师确定应发表的审计意见类型。
(4)假定丙公司接受了注册会计师提出全部审计建议,但到审计报告日为止丙公司仍未对与Y公司相关的事项给出进一步答复,请代注册会计师确定审计意见的类型,简要说明原因。如果相应的审计报告中含有说明段或强调事项段者,请代为起草该段落。
(一)
对于情况(1),丙公司2006年末应计提的坏账准备应为1200×10%+400×15%+300× 20%+100×30=270万元,这表明丙公司少提了200万元的坏账准备。应建议调整,调整分录为:
借:资产减值损失——计提的坏账准备 200万元
贷:应收账款——坏账准备 200万元
情况(2)所述的应付账款实际上已无法支付。按会计制度规定,丙公司应在批准后转入营业外收入项目。相关的审计调整分录为:
借:应付账款——d公司 10万元
贷:营业外收入——确实无法支付的应付账款 10万元
对于情况(3),应建议丙公司进行以下审计调整:
将2006年预收b公司的307Y元借方余额通过财务报表重分类调整到应收账款项目中,调
整分录为:
借:应收账款 30万元
贷:预收账款 30万元
相应的,对增加的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
借:资产减值损失 3万元
贷:应收账款 3万元
将预付f公司但已不可能收到货物的50万元贷款转入其他应收款项目,并按规定比例计提坏账准备:
借:其他应收款—f公司 50万元
贷:预付账款—f公司 50万元
借:资产减值损失—计提的坏账准备 5万元
贷:其他应收款—f公司 50×10%=5万元
将预付g公司的贷方余额20万元通过财务报表重分类调整到应付账款项目:
借:预付账款——g公司 20万元
贷:应付账款——g公司 20万元
对于情况(4),尽管丙公司采用未来适用法处理固定资产折旧年的限变并无不当,但注册会计师不应认同无正当理由的变更。建议审计调整分录如下:
借:营业成本 2000万元
贷:固定资产 2000万元
对于情况(5),丙公司向其应纳入合并范围的子公司出售产品作为子公司的固定资产,
属于集团内部交易,所确认的1000万元利润属于未实现的内部销售利润,在编制合并财
务报表时应予抵销。应建议丙公司调整,调整分录为:
借:营业收入 500万元
贷:营业成本 400万元
固定资产 100万元
(二):
(1)按资料所述,丙公司取得C公司股份总额的30%,并对C公司的决策有实质性影响,已达到了按权益法核算的条件,不应采用成本法。注册会计师应建议丙公司予以调整。这种调整涉及到两个方面:一是提请丙公司将C公司2006年度实现的480万元净利润按30%的比例确认投资收益,二是提请丙公司将股权投资差额转入到营业处支出。审计调整分录如下:
借:长期股权投资 480×30%=144万元
贷:投资收益 144万元
借:营业外支出 20万元
贷:长期股权投资 20万元
(2)按规定,企业在前期资产负债表日,依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和所掌握的证据,合理预计了预计负债,应将当期实际发生的担保诉讼损失金额与已计提的相关预计负债之间的差额直接计入当期的营业外支出或营业外收入。据此,丙公司的处理并不违反相关规定。
注册会计师可以建议丙公司调整,也可不提出调整建议。如果建议调整,调整分录为
借:营业外收入 2000万元
贷:营业外支出 2000万元
当丙公司2006年度营业外支出项目的发生额达到或超过2000万元时,上述调整是必要的。
(3)所述情况很可能属于虚假出资或抽逃出资。作为注册会计师,应基于谨慎性原则提请丙公司对材料及固定资产的实际减少进行调整,待有明确结论后再作进一步处理。建议的调整分录为:
借:其他应收款——Y公司 1000万元
贷:存货——原材料 1000万元
在上述调整的基础上,应进一步建议丙公司在财务报表的附注中对所述固定资产来源及使用情况进行披露。
(4)一般情况下,为了查找被审计单位是否存在未作账务处理的固定资产减少情况,注册会计师应实施以下实质性测试程序:
①复核本期是否有新增加的固定资产代替了原有的固定资产;
②分析营业外收支等账户,查明有无处置固定资产所带来的收支;
③若某种产品因故停产,追查其专用生产设备的处理情况;
④向被审计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部门查询本期有无未作会计记录的固定资产减少业务。
(三):
(1)调整分录对财务报表各要素的累计影响额如下:
财务报表要素 |
资产 |
负债 |
权益 |
利润 |
资料一情况(1) |
-200 |
|
|
-200 |
资料一情况(2) |
|
-10 |
|
+10 |
资料—情况(3) |
+30 |
+30 |
|
|
|
-3 |
|
|
-3 |
|
+50 |
+50 |
|
|
|
-5 |
|
|
-5 |
|
+20 |
+20 |
|
|
资料一情况(4) |
-2000 |
|
|
-2000 |
资料一情况(5) |
-100 |
|
|
-100 |
资料二情况(1) |
+144 |
|
|
+144 |
|
-20 |
|
|
-20 |
资料二情况(2) |
|
|
|
+2000-2000=0 |
资料二情况(3) |
+1000-1000=0 |
|
|
|
合计 |
-2084 |
+90 |
|
-2174 |
上表显示,如丙公司全部接受了上述调整建议,其资产总额应调减2084万元,占未审资产总额39323万元的5.30%,利润总额应调减2174万元,占未审利润总额9547万元的 22.77%。
(2)除资料一情况(4)和资料二情况(3)以外,假定丙公司拒绝了针对每个事项所提出的审计建议,因为涉及的错报金额低于财务报表的重要性300万元,注册会计师均应发表无保留意见。
如果丙公司拒绝了对资料一情况(4)的调整建议,注册会计师应发表保留意见。因为此时对利润的高估金额高达2000万元,占财务报表列示的利润总额的20.95%;
如果拒绝了对资料二情况(3)的审计建议,应发表保留意见,这是因为:注册会计师针对该情况的审计建议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财务报表进行调整,二是在财务报表中进行披露,涉及的金额均超过了财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虽然这些建议并不影响财务报表资产总额及利润总额,但如果丙公司不在财务报表附注中进行披露,财务报表使用者将无法了解有关固定资产的重大情况。
(3)注册会计师应出具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这是因为,在丙公司全部拒绝调整建议的情况下,其资产总额将虚增2084万元,达到财务报表列示的资产总额的5.30%;利润总额将虚增2174万元,占财务报表列示的利润总额22.77%,均属于重要而非整体性的影响。
(4)注册会计师应出具保留意见审计报告。这是因为:虽然丙公司已就与Y公司相关的事项在财务报表中进行了调整和披露;但事项的具体实质仍未查明,使审计范围受到了重大的局部限制。
代为起草的部分审计报告段落如下:
说明段:如财务报表附注×所述,丙公司在控股股东Y公司于2006年1月底在办理验资手续之后,将所收到的实物资产中的1000万元原材料和400万元固定资产返还给Y公司。尽管丙公司已对此事项在财务报表中进行了调整合披露,但我们仍然未能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证实该事项的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