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判断与推理判断与推理:每题给出一段陈述,这段陈述被假设是正确的,不容置疑的。要求你根据这段陈述,选出一个答案。注意:正确的答案应与所给的陈述最相符。4. A、B、C、D四个女生住在同一个宿舍,她们当中有一个人在洗水果,一个人在画画,一个人在上网,一个人在复习功课。其中:
(1)A不在洗水果,也不在复习功课
(2)B不在上网,也不在洗水果
(3)如果A不在上网,那么D不在洗水果
(4)C不在复习功课,也不在洗水果
(5)D不在复习功课,也不在上网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B在复习功课,C在画画
- B.C在洗水果,D在复习功课
- C.A在上网,B在画画
- D.A在复习功课,D在画画
A B C D
A
[解析] 由(1)(4)(5)可知A、C、D都不在复习功课,则复习功课的是B;由(1)(2)(4)可知A、B、C都不在洗水果,则洗水果的是D;因为D在洗水果,由(3)可知A在上网,那么C在画画。故答案选A。
9. 赵、钱、孙、李四人合作完成一项统计工作,工作完成后领导发现其中一个统计表出现数据错误,遂询问赵、钱、孙、李四人。询问情况如下:
赵说:“这个统计表不是我做的。”
钱说:“这个部分是李完成的。”
孙说:“这个统计表是钱做的。”
李说:“钱说的是不对的。”
他们当中只有三人说真话,且统计表由四人中的一人独立完成,是:
A B C D
B
[解析] 钱的话和李的话是矛盾关系,必有一真一假。由“只有三人说真话”得孙、赵的话为真,可以得知这个统计表是钱做的。故答案选B。
10. 某网络公司服务器被黑客攻击,大量数据信息被窃。经过侦查,警方锁定了三名犯罪嫌疑人:王某、徐某、吴某。经过审讯,查明了以下事实:
(1)该网络公司采用特殊的加密方式对服务器进行保护,破解这种加密方式需要掌握某种特定的计算机语言;
(2)如果王某作案,那么吴某也参与作案;
(3)徐某不熟悉破解加密服务器必须掌握的计算机语言;
(4)罪犯就是这三人中的一个或多个。
以下结论,正确的是:
- A.王某和徐某是罪犯,吴某情况不明
- B.王某是罪犯,徐某和吴某情况不明
- C.吴某是罪犯,王某和徐某情况不明
- D.徐某是罪犯,王某和吴某情况不明
A B C D
C
[解析] 由(1)和(3)可知罪犯不可能只有徐某一个人,由(2)可知,若吴某不作案,则王某也不作案,不符合(4),则吴某一定作案,王某和徐某的情况不明。故答案选C。
一、数字推理给你一个数列或数图,但其中存在空缺,要求你仔细观察数字的排列规律,然后从四个供选择的选项中选出一个来填补。 二、数学运算请根据题意运用简便方法计算。
5. 如下图所示,正方形ABCD的边长是14厘米,其中,BE=CE=7厘米。如果点P以每秒2厘米的速度沿着边线CD从点C出发到点D,那么三角形AEP的面积将以每秒______平方厘米的速度增加。
A B C D
A
[解析] 考虑两个极限位置,P点位于C和D。从点C出发到点D所用时间为14÷2=7秒。S
△ABC=

×AB×EC=

×14×7=49平方厘米,S
△ABCxADxAB=

×14×14=98平方厘米,故所求为(98-49)÷7=7平方厘米/秒。
8. 李明倡导低碳出行,每天骑自行车上下班,如果他每小时的车速比原来快3千米,他上班的在途时间只需原来时间的

;如果他每小时的车速比原来慢3千米,那么他上班的在途时间就比原来的时间多:
A.

B.

C.

D.

A B C D
A
[解析] 提速后时间比是4:5,则速度比是5:4。可知提高的1份速度为3千米/小时,原速为12千米/小时。减速后速度比为9:12,时间比为其反比4:3,所以用时比原来多

。
一、选词填空要求你从所给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填空,使句子的意思表达得最准确。
二、语句表达要求你从语气、词序、语法结构等方面对有关语句作出判断。
8. 把下面几个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1)我们吃了早餐后,便坐着船出发。
(2)天平山,从苏州前去,是比较遥远的途程。
(3)河道两旁的田野,青绿地活趣欲跃。
(4)所走的水路是运河的故道。
(5)一路多枫树、短桥,对之令人感到一种清隽的散文诗的风味。
- A.1-2-4-3-5
- B.2-1-4-5-3
- C.4-1-3-2-5
- D.2-5-1-4-3
A B C D
B
[解析] 由“便坐着船出发”、“所走的水路是运河的故道”可知,(1)(4)为连续动作,且(1)在(4)前,排除A、C。“一路多枫树、短桥,对之令人感到一种清隽的散文诗的风味”是对行船过程中所看的景象的评价,故(5)应在(4)之后,排除D。故本题答案为B。
9. 把下面几个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1)人们,尤其是青年朋友,对于一切变的都有着无限的向往之情。
(2)是不是过去的种种都该彻底革除呢?
(3)变与常的关系又到底如何呢?
(4)而对于一切现存的,也就是常的,则有着说不出的厌恶之感。
(5)抑或社会应当一成不变呢?
(6)不可否认,这是一个变的时代:从社会到个人,从制度到思想,都在剧烈地变动着。
- A.6-1-4-2-5-3
- B.1-4-6-3-2-5
- C.1-4-6-2-5-3
- D.6-2-5-3-1-4
A B C D
A
[解析] 分析可知,(6)句提出“这是一个变的时代”,有引起下文的作用,比(1)更适合放在段首作总括句,排除B、C两项。A、D两项的区别在于(1)(4)与(2)(5)(3)的位置,根据行文逻辑,应先描写人们对变与常的态度后抛出“变与常的关系又到底如何”这一问题,故(1)(4)应在(2)(5)(3)前,排除D项。故本题答案为A。
10. 把下面几个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1)同样一本书每再看看,领悟的又是一番境界。
(2)后来觉着不对,因为年龄不同了。
(3)这竞成了我少年时代大半消磨时间的方法。
(4)所以买书回来放在架上,想起来时再反复地去回看它们。
(5)一本好书,以前是当故事看。
- A.1-4-3-5-2
- B.1-4-5-2-3
- C.5-2-4-1-3
- D.5-2-1-4-3
A B C D
D
[解析] (3)中有指代词“这”,指代的是(4)中的“买书回来放在架上,想起来时再反复地去回看它们”,故(4)与(3)相连,排除B、C项。(5)句由以前读书的误区引出后来读书习惯的改变,更适合作首句,排除A项。故本题答案为D。
三、阅读理解阅读短文,短文后面有若干不完整的陈述,要求你从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来完成每一陈述。注意:供选择的答案有时可能是对短文内容的一个复述,有时则满足了陈述中其他方面的要求,你的选择应与所提要求最相符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