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填空题1. 2014年召开的全国两会是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______会议和政协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
2.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十六条规定,学校实行______负责制。
3. 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基本内容包括______和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个方面。
4. 我国中小学班级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是______。
5. 新课程结构的三个基本特征是均衡性、综合性和______。
6. 根据课程任务不同,课程类型可分为基础型课程、______课程和研究型课程。
7. 学生诵读“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的想象是再造想象;诗人王勃创作该诗句时的想象是______。
8. 根据兴趣所指向的目标,可以把兴趣分为直接兴趣和______。
9. 奥苏伯尔认为学生在课堂中主要的学习方式是______。
10. 与新教师相比,专家型教师的计划简洁、灵活,以学生为中心并具有______。
五、案例分析题1.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开学不久,陈老师发现学生杨朗有许多毛病。陈老师心想,像杨朗这样的学生,缺少的不是批评,而是肯定和鼓励。一次,陈老师找他谈话说:“你有缺点,但你也有不少优点,可能你自己还没有发现。这样吧,我限你在两天内找到自己的优点,不然我可要批评你了。”第三天,杨朗很不好意思的找到陈老师,满脸通红地说:“我心肠好,力气大,毕业后想当兵。”陈老师听到说:“这就是了不起的长处。心肠好,乐于助人,到哪里都需要这种人。你力气大,想当兵,保家卫国,是很光荣的事,你的理想很实在。不过当兵同样需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需要有真才实学。”听了老师的话,杨朗高兴极了,脸上露出了微笑。
案例中陈老师在教育过程中,主要遵循了哪些德育原则?
(1)陈老师在教育过程中遵循了疏导原则。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2)陈老师在教育过程中遵循了因材施教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陈老师正确认识和评价了杨朗的优点,并鼓励他去参军,使他树立了自信心。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在某班,甲同学受父母离异的影响,由一个自觉学习的好孩子变得上课容易走神、不按时完成作业。乙同学因教师的公开辱骂而厌恶上课、经常逃学玩游戏。甲乙两同学的学习成绩都下降了。2. 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有七个层次,这七个层次的需要由低到高排列分别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一般情况下,当某种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就会向高层次的需要发展。但这种需求层次的等级也不是绝对的,有时人会在低级需要尚未得到满足之前,去寻求高级需要(如自我实现的需要)。
3. 甲、乙同学的学习成绩下降分别是哪些需要没有得到满足而造成的?
材料中甲同学是因为归属与爱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而成绩下降;乙同学是因为尊重、安全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而成绩下降。
4. 运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就如何满足甲、乙的需要提出两条合理建议。
首先我们应该关心爱护学生,加强与家长沟通,满足学生归属与爱的需要、安全需要;其次,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恰当地表扬和评判,满足学生尊重和安全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