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简答题1. 肺通气的动力是什么?需要克服哪些阻力才能实现肺通气?
肺通气是指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气体进出肺有赖于推动气体流动的动力和阻止气体流动的阻力这两种力的相互作用。肺通气的直接动力是肺内压与大气压之间的压力差。肺内压低于大气压,气体入肺,引起吸气;肺内压高于大气压,气体出肺,产生呼气。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引起胸廓的扩大和缩小以及肺的张缩,使肺内压产生相应的变化。所以,呼吸肌舒缩活动是实现肺通气的原动力。肺通气的阻力可以分为弹性阻力和非弹性阻力。前者包括肺和胸廓的弹性阻力,后者包括惯性阻力、黏滞阻力和气道阻力。平静呼吸时以弹性阻力为主。
2. 简述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来源、主要成分、生理作用以及意义。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是肺泡Ⅱ型细胞合成并分泌的一种脂蛋白混合物,其主要成分为二棕榈酰卵磷脂。肺泡表面活性物质以单分子层形式覆盖在肺泡的液-气界面,其密度随着肺泡的张缩而减小或增大。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具有降低肺泡表面张力的作用。这一作用具有如下重要的生理意义:降低吸气的阻力,有利于肺的扩张;维持大小肺泡容积的稳定性;可减弱肺泡表面张力对肺毛细血管中液体的吸引作用,防止液体进入肺泡内部,保持肺泡干燥,防止肺水肿。
3. 何谓肺顺应性?哪些因素影响肺顺应性?
顺应性是指在外力作用下动物体内弹性组织发生变形扩张的能力。肺顺应性是指肺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形变的难易程度,是反映呼吸过程中肺弹性阻力大小的指标。外力作用下容易变形,则表明弹性阻力小;反之,则弹性阻力大。
肺顺应性与年龄、性别、体重和身高等有关。肺组织的病变是影响肺顺应性的常见因素。当发生肺充血、肺组织纤维化等疾病以及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减少时,都可降低肺顺应性,增加肺的弹性阻力,引起吸气困难;而肺气肿时,肺弹性成分大量破坏,肺顺应性提高,但肺的弹性回缩力减弱,患者呼气困难。肺顺应性还受肺容积影响。肺容积大,顺应性较大;反之,顺应性较小。
4. 何谓气道阻力?使气道阻力增加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气道阻力是呼吸气流形成时,呼吸道内气体分子间以及气体分子与气道内壁间发生摩擦造成的通气阻力。
气道阻力受气流形式、气流流速、气体密度以及气道口径影响。气流流速加快、吸入气的气体密度增大等都使气道阻力增大。气道总口径缩小,气道阻力增大。迷走神经以及某些体液因素可提高气道平滑肌的张力,缩小气道口径,使气道阻力增大。
5. 平静吸气和呼气末胸膜腔内压的变化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平静吸气和呼气末胸膜腔内压虽均是负压,但是吸气末胸膜腔内负压值大于呼气末胸膜腔内负压值。肺回缩力越大,胸膜腔内压的绝对值也就越大。吸气末肺扩张,回缩力增加,肺内负压值也增大,而呼气末肺缩小,回缩力缩小,肺内负压值也减小,故吸气末胸膜腔内负压值大于呼气末胸膜腔内负压值。
6. 试述血中

、

以及H
+浓度变化对呼吸的影响。
当动脉血中

升高、

降低以及H
+浓度增加时,可刺激位于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的外周化学感受器以及位于延髓腹外侧浅表层的中枢化学感受器,通过化学感受性呼吸反射,使呼吸兴奋,肺通气量增加。
(1)CO
2维持呼吸中枢的正常兴奋性。动脉血中

在一定范围内升高可通过间接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和直接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两条途径反射性地使呼吸兴奋(以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为主),但是

过高则抑制呼吸。
(2)低O
2对呼吸的兴奋作用完全是通过外周化学感受器实现的。低O
2对呼吸中枢的直接作用是抑制。轻度低O
2时,外周化学感受器引起的呼吸兴奋效应大于低O
2对呼吸中枢的直接抑制作用,表现为呼吸兴奋。当严重低O
2时,外周化学感受器引起的呼吸兴奋效应不足以对抗低O
2对呼吸中枢的直接抑制作用,会导致呼吸的抑制。
(3)血液中H
+浓度增加对呼吸的兴奋作用可通过刺激外周和中枢化学感受器两条途径实现,由于血液中H
+不易通过血脑屏障,因此以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为主。
7. O
2和CO
2在血液中是如何运输的?
O
2和CO
2在血液中以物理溶解和化学结合的方式运输。O
2和CO
2化学结合方式分别约占各自总运输量的98.5%和95%,物理溶解的量仅占约1.5%和5%。物理溶解的量虽少,但是气体必须首先物理溶解后才能发生化学结合。
(1)O
2的运输 主要以HbO
2的方式运输。扩散入血的O
2能与红细胞中Hb发生可逆性结合:Hb+O
2
HbO
2。在肺部,由于O
2分压高,促进O
2与Hb结合,由血液将O
2由肺运输到组织;在组织中,O
2分压低,则HbO
2解离,释放出O
2,供组织利用。
(2)CO
2的运输 CO
2也主要以化学结合方式运输。化学结合运输的CO
2分为2种形式,即

形式和氨基甲酸血红蛋白形式。①

方式:

方式占CO
2运输总量的88%。红细胞内含有较高浓度的碳酸酐酶,能将从组织扩散入血的大部分CO
2生成H
2CO
3。H
2CO
3又解离成

和H
+。

在红细胞内与K
+结合成KHCO
3,随着红细胞内

生成的增加,可不断向血浆扩散,与血浆中Na
+结合成NaHCO
3,同时血浆中的Cl
-向红细胞内扩散以交换

在肺部,由于肺泡气

低于静脉血,上述反应向相反方向进行,以

形式运输的CO
2逸出,扩散进入肺泡,并被呼出体外。②氨基甲酸血红蛋白方式:大约7%的CO
2与Hb的氨基结合生成氨基甲酸血红蛋白。这一反应无须酶的催化,反应迅速、可逆,主要调节因素是氧合作用。由于氧合血红蛋白与CO
2的结合能力小于还原血红蛋白,所以在组织处,还原血红蛋白的增多促进了氨基甲酸血红蛋白的生成,一部分CO
2就以HHbNHCOOH形式运输到肺部。在肺部,氧合血红蛋白的生成增加,促使HHbNHCOOH释放出CO
2。
8. 缺氧和CO
2的积蓄对呼吸运动有何影响?为什么?
适当浓度的CO
2对维持呼吸运动非常重要。CO
2对呼吸的刺激作用是通过2条途径实现的。一是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当

升高时,刺激颈动脉体和主动脉弓的外周化学感受器,使窦神经和主动脉神经传入冲动增加,使延髓呼吸中枢兴奋,导致呼吸加深加快。二是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中枢化学感受器位于延髓腹外侧浅表部位,对H
+敏感。其周围的细胞外液是脑脊液。血-脑脊液屏障和血-脑屏障对H
+和

相对不通透,而CO
2却很容易通过。CO
2通过上述屏障进入脑脊液,与其中的H
2O结合成H
2CO
3,随即解离出H
+以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使延髓呼吸中枢神经元兴奋,呼吸增强。在

对呼吸调节的2条途径中,中枢化学感受器的途径是主要的。在一定范围内,动脉血

升高,可以使呼吸加强,如果超过一定限度,则可导致呼吸抑制。
吸入气中

下降可以刺激呼吸,反射性引起呼吸加快加深。缺氧对呼吸的兴奋作用完全是通过外周化学感受器实现的。缺O
2对呼吸中枢的直接作用是抑制。缺O
2时,来自外周化学感受器的传入冲动,能对抗中枢的抑制作用,促使呼吸中枢兴奋,反射性地使呼吸加强。但严重缺O
2时,由于外周化学感受器的兴奋作用不足以克服缺O
2对呼吸中枢的抑制作用,则发生呼吸减弱,甚至呼吸停止。
三、实验题1. 在动物实验中,增大无效腔对呼吸有何影响?为什么?
在动物实验中,增大无效腔使呼吸加深加快。
肺泡通气量=(潮气量-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增大无效腔,肺泡通气量减少,肺泡气更新率下降,导致血液中

降低,

升高。低O
2通过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

升高可通过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为主)和外周化学感受器,反射性使延髓呼吸中枢兴奋,呼吸加深加快。但是

过低,可使O
2对呼吸中枢抑制作用过强,

过高时,CO
2的麻醉作用将使呼吸抑制。
2. 动物实验中切断家兔双侧迷走神经对呼吸有何影响?为什么?
切断家兔双侧迷走神经后,动物呼吸变得深而慢,是由于失去了肺牵张反射对吸气的抑制。肺牵张反射的感受器位于气管到细支气管的平滑肌中。吸气时,肺扩张牵拉呼吸道,使感受器兴奋,冲动沿迷走神经的传入纤维到达延髓,使呼吸切断机制兴奋,切断吸气,转为呼气,这样使呼吸保持一定的深度和频率。所以,当切断迷走神经后,动物呼吸出现吸气延长、加深,变为深而慢的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