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判断题1. 1988年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新闻出版署公布《现代汉语通用字表》,规定了五种基本笔画,即:横、竖、撇、点、折。
对 错
A
[解析] 1988年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发布的《现代汉语通用字表》规定了一(横)、丨(竖)、丿(撇)、丶(点)、乛(折)五种基本笔画。
2. 竖笔笔末与横笔相接时,先竖后横。如土、工、共等。
对 错
B
[解析] 竖笔笔末与横笔相接时,最后一个横笔与竖笔相接时,先竖后横。故题目表述错误。
3. “上口”“入耳”这是对演讲语言的基本要求。
对 错
A
[解析] “上口”“入耳”指演讲的语言要口语化,是对演讲语言的基本要求。但这种口语化不是日常口头语言的复制,而是经过加工提炼的口头语言,要求逻辑严密,语句通顺。
4. “文化散文”的代表作家作品有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张承志的《以笔为旗》、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等。
对 错
A
[解析] “文化散文”又称“学者散文”。它指出现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一批从事人文学科或社会科学研究的学者写作,在取材和行文上表现出鲜明的文化意识和理性思考色彩,风格上大多较为节制,有着深厚的人文情怀和终极追问的意味的散文。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张承志的《以笔为旗》和史铁生的《我与地坛》都是文化散文的代表作品。
5. 成语是一种相沿习用、具有书面语色彩的“四字格”固定短语。
对 错
B
[解析]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它们来自古代经典或著作、历史故事以及人们的口头故事,多为四字格,但也有多字的,如“五十步笑百步”“醉翁之意不在酒”等。
6. 贝克特的《等待戈多》是荒诞派小说的经典。
对 错
B
[解析] 《等待戈多》是爱尔兰剧作家贝克特的两幕悲喜剧,是一部荒诞派戏剧,不是小说。
7. “甘”字是指事字,“休”字是会意字,“芭”字是形声字。
对 错
A
[解析] “甘”在口内加一横,表示口中含有甜美的食物,为指事字;“休”从人从木,指人靠大树休息,为会意字;“芭”从艹,巴声,为上形下声的形声字。
8. 句群在某种情况下有可能大于段落。
对 错
A
[解析] 句群和段落不是一个范畴,句群是语法概念,指共同表示一个中心语义的一组句子;而段落则是从文章结构的角度讲的,是组成文章的一部分。句群有时和段落重合,有时比段落小(即一个段落不止一个句群),有时大于段落,如:
我爱秋天。
我爱我们这个时代的秋天。
我愿这大好秋色永驻人间。
9. “要么物质第一,要么意识第一。”从逻辑学视角看,这是个选言判断。
对 错
A
[解析] 选言判断是判断的一种,是断定在几种可能情况下,至少有一种情况存在的判断。选言判断又分为相容选言判断和不相容选言判断两种,前者用“或者……或者……”“可能……也可能……”等做逻辑连接词,后者用“要么……要么……”“不是……就是……”等做逻辑连接词。题干中的句子正是不相容选言判断。
10. 张贴对联时,上联在右边,下联在左边,左右以面对欣赏者为别。
对 错
A
[解析] 古时的书写习惯为从右向左书写,所以以欣赏者为参照,上联在右边,下联在左边。
二、填空题1. 根据构字成分的情况,可以把汉字分成独体字和______两大类。
2. 写错字有增减笔画、写错笔形、写错偏旁或部首及______等多种情况。
3. 本义和基本义并不完全等同,例如,“兵”的本义是______,基本义是“士兵”。
4. “月亮一露面,满天的星星惊散了。”这一句用的修辞格为______。
5. 儿童文学具有独特的审美特质,主要表现为纯真、稚拙、______和朴素。综合来说,充满儿童情趣和儿童幻想是儿童文学最重要的审美特质。
7. 加西亚·马尔克斯是拉丁美洲______文学的杰出代表。
9. 沈从文《边城》中的主要人物有爷爷、翠翠、天保和______等。
10. 《木兰辞》与《______》合称为“乐府双璧”。
三、默写题3.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______。
4.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______。
6. 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月笑平生。______。
9.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______。
10.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______,晚有儿息。
四、现代文阅读与分析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 阅读曹禺《日出》中的一段话,具体解释其中的两个“想”的含义。
潘月亭:(自负地)可惜,你没有瞧见我年轻的时候——(低声)我知道你想我(自作多情)是不是?
陈白露:嗯,我想你给我办一件事。
潘月亭说的“想”字,意为“想念、思念”,用在该句中暗指陈白露喜欢他,见不到他的时候想念他、思念他,这是潘月亭自作多情的想法。而陈白露说的“想”字意为“希望”,用一词多义巧妙地否定了潘月亭自作多情的说法,并将话题转换到自己想要谈论的话题上。
2. 阅读史铁生《我与地坛》中的一段文字,回答文后的问题。
在那段日子里——那是好几年前的一段日子,我想我一定使母亲做过了最坏的准备了,但她从来没有对我说过:“你为我想想。”事实上我也真的没为她想过。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
问题:可否将文中的“她的儿子”和“他”都用第一人称的“我”替代? 为什么?
可以替代,但效果不如原来的好。因为用第三人称采用了一种远观的态度,表现了作者对自己的否定。
六、作文题1. 写一则寓言规劝有某种缺点的人。
要求:(1)题目自定。(2)具体寓意自定。(3)文体必须是寓言而不是童话等别的文体。
[参考例文] 略。
[解析] 寓言往往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其篇幅短小,语言精练,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在手法上常用夸张和拟人等手法。写作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先要想好自己要写什么方面的寓言;
2.根据寓言设定故事环境;
3.故事的主体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但要注意使故事合理化;
4.故事简短有说服力,并且易懂;
5.故事要具有深刻的道理,富有教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