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案例分析题××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
城市里的流动人口越来越多,他们的子女入学难成为近年来中国社会面临的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如果这些孩子成为新文盲,将造成新的社会问题,仅在××市,这些孩子的数量就将近20万人。流动人口的子女教育问题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早就引起了中央政府的关注。1998年,国家教委和公安部提出“流入地教育行政部门应具体承担流出地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管理职责”。但由于我国义务教育的人头经费按户籍划拔,外来工所在的城市财政体制在义务教育支出中并没有包含外来务工者子女的教育经费,所以××市这些流动学龄儿童就学仍然面临很大的困难。绝大部分外来务工者子女只能到打工者自己创办的打工子弟学校就读。
这一问题也得到媒体的关注。不少记者深入到××市外来人口聚居地采访,向社会反映打工子弟学校普遍存在着办学条件简陋、师资水平参差不齐和未通过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审批等具体问题。不少专家学者也纷纷指出这些问题的严重性和迫切性,并提出政策建议。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科学所的一位副所长说:“解决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应该以进入公立中小学为主。另外,要多采取多种入学形式。”
这些具体问题进而受到××市政府的高度重视。2002年4月3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正式转发了该市教委《关于对流动人口中适龄儿童少年实施义务教育的暂行办法》,为解决上述流动人口子女入学难中的诸多具体问题提供了政策依据。1. 试从公共政策问题的基本内涵入手,分析××市流动人口子女入学难的问题是如何进入政府政策议程的。
①存在客观的现实。“入学难”的问题成为近年来中国社会面临的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随着城市里流动人口子女的人数越来越多,该问题也逐渐成为一个社会公共问题。
②问题的觉察。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成为社会公共问题之后,被政府所察觉,有关政府部门提出了初步的解决原则。
③现实与利益期望等的冲突性。政府部门提出了初步的解决原则之后,流动人口子女的就学仍然面临很大的困难。即社会所存在的客观现实状况与政府的期望、价值和规范等有相当严重的冲突。
④团体与组织活动。社会公共问题上升为公共政策问题并不单纯是少数个人行动所能奏效的。在现代社会里,人们只有采取一定的团体或组织行动才有可能影响有关公共组织和政府,才能将公共问题变为公共政策问题。本案例中媒体的活动就可以视为组织行动。
⑤政府的必要政策行动。严重的社会公共问题通常都不可能仅靠少数人或一些私人部门的努力来解决,而必须由有关政府组织或社会公共组织依法采取相应的政策行动来加以解决。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市政府办公厅正式转发了该市教委的有关文件,为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入学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措施。
2. 本案例反映了一个什么问题,怎样解决的?
这个案例典型地反映了一个公共问题——××市流动人口特别是其中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就学问题,主要在媒体和有关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下终于被提上××市政府议事日程的过程以及现实的解决状况。
3.
公共政策问题的结构类型 |
要 素 | 问题的结构 |
结构优良 | 结构适度 | 结构不良 |
决策者 备选方案 效用(价值) 结果 概率 | 一位或数位 有限 一致 确定性或风险 可计算 | 一位或数位 有限 一致 不确定 不可计算 | 许多 无限 冲突 未知 不可计算 |
|
请结合上表的内容,详细描述一下公共政策问题的结构类型。
(1)在结构优良问题中,决策者人数较少,只有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对于问题的解决方案也仅有几个。决策者在政策方案的效用或价值方面,能够达成一致,这也反映了他们对于政策目标的追求具有一致性。决策者也能够确定每一种备选方案所能够产生的结果,若存在风险,也可以通过计算确定其可能的存在范围。这一类问题通常发生在公共权力机构的较低层次。
(2)结构适度问题是指一位或数位决策者在相对有限的备选方案中进行选择。方案的效用一致能够反映目标的一致性。但结果是不确定的,也无法加以计算,从而误差的概率无法估计。博弈论中的“囚徒困境”模型可以说明这类问题的特征。在此模型中,由于结果的不确定,可能使决策者难以抉择,对理性的选择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
(3)结构不良问题通常涉及不同的决策者,其效用无法达成一致,目标之间相互冲突。在这种情况下,备选方案及其结果可能是未知的,也不能够确定其风险。而政府面临的很多政策问题都是结构不良问题。这是因为政策问题大多涉及许多的利益相关者,他们之间由于利益上的相互冲突,很难在价值方面达成一致。
“863计划”出台经过
1986年3月3日,一份报告送到了中共中央驻地中南海。后来根据这个报告而形成的《关于高新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的报告》被称为“863计划”。
这份题为“关于追踪世界高技术发展的建议”的报告,是由中国科学院著名科学家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四人联合提出的。在这份报告中,他们针对世界高科技迅速发展的紧迫现实,向中共中央提出了建议和设想:要全面追踪世界高技术的发展,制定中国高科技的发展计划。这份报告很快呈送到邓小平的案头。邓小平两天后就做了批示。他认为这个建议十分重要,并指示“找些专家和有关负责同志讨论,提出意见,以凭决策”。邓小平并要求有关负责同志,“宜速决断,不可拖延”。
根据邓小平的重要批示,中共中央有关部门立即邀请部分科学家进行座谈,科学家们对高技术项目的选择方向进行了热烈讨论。有关部门将讨论意见上报邓小平,邓小平做出了明确的批示。根据这一批示,形成了《关于高新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的报告》。
同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批转了根据这一报告编制而成的《高新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这个纲要选择对中国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7个领域,确定了15个主题项目作为突破重点,以追踪世界先进水平。
“863计划”于1987年3月正式开始组织实施,上万名科学家在各个不同领域协同合作、各自攻关,很快就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请回答:4. 试述比较常见的几种提出公共问题的主体。
比较常见的几种公共问题提出主体:①政府部门;②政治人物;③政党组织;④利益集团;⑤大众传媒;⑥专家人士及咨询机构;⑦公民和社会团体;⑧政策网络。
5. 试分析在本案例中专家人士所提建议是怎样成为公共问题并进入政策议程的。
进入政策议程的条件有:事件或问题必须明朗而严重;政治权威领导人及专家学者的预测性发动;要有正常、民主和开放的察觉机制与过程。①事件或问题必须明朗而严重。针对世界高科技迅速发展的紧迫现实,王大珩等四位学者作为公共问题的提出者,向中共中央提出了要全面追踪世界高技术的发展,制定中国高科技发展计划的建议。②政治权威领导人及专家学者的预测性发动。邓小平认为这个建议十分重要,两次做出重要批示,为四位学者提出的公共问题进入政策议程创造了条件。政治权威人物对问题的察觉往往较易于建立政策议程。③正常、民主和开放的察觉机制与过程为“863计划”的出台提供了机制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