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教育学部分 填空题1. 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出版的《______》被视为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3. 根据教育系统自身形式化的程度,可以将教育形态划分为非制度化的教育和______的教育。
4. 教育区别于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特征,即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是______。
5. 从作用的呈现形式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显性功能和______。
6.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______,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7. ______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教育工作的归宿。
8.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______。
9.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主要有单轨学制、双轨学制和______。
10. 在学校的各项工作中,______是学校的中心工作。
11. 陶冶教育法主要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______。
12. 自上而下由中央政府负责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叫作______课程。
13. ______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的基础知识,循序渐进地进行学习的主要资源和工具,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14. 1993年,我国《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______职责的专业人员。
16. 根据一节课所完成任务的数量,我们把仅完成一项教学任务的课称作______。
17. 《学记》中“不陵节而施”体现的是______教学原则。
18. 教师备课时必须写好的三种计划是______、课题(单元)计划和课时计划。
19. 影响人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______起主导作用。
20. 班主任了解和研究学生的主要方法有______、谈话、分析书面材料和调查研究。
五、教育学部分 论述题1. 如何理解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1)中学生品德是由知、情、意、行四个要素构成。①知,即道德认识,是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基础。②情,即道德情感,是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动力。③意,即道德意志,在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中起调节作用。④行,即道德行为,是衡量学生道德品质的重要标志。
(2)德育要有全面性、针对性、多端性。
(适当展开论述)
六、心理学部分 填空题1. 反对研究意识,主张探究刺激和反应之间关系的心理学流派是______。
2. 两个秀才赶考,路上遇到出殡的队伍。甲说:“真倒霉,出门赶考遇到棺材!”乙说:“这真是一个好兆头!预示着我将要升官(棺)发财(材)!”。这种现象说明了心理是人对客观现实的______的反映。
3. 看见绿色就会产生酸的感觉,这种现象是______。
4. 人们在安静环境看书时,会感到桌上的座钟时强时弱的“嘀嗒”声,这种现象叫作______。
5. “放松而不放纵,忙碌而不盲目”是人们追求的一种生活状态,如果用来形容注意的状态,它应该属于______。
6. 根据新的任务,有意识地、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或活动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活动上的现象叫作______。
7. 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形成习惯、观念等属于______识记。
8. 主体对一定活动有了某种预先的准备状态,它决定着后续同类心理活动的趋势,这种现象称为______。
9. 强烈而短暂、爆发式的情绪状态叫______。
10. 手舞足蹈、挺胸阔步、捶胸顿足这些表现属于______表情。
13. “忙碌为充肚子饥,刚得饭饱又思衣。恰得衣食两分足,家中缺少美貌妻。家娶三妻和两妾,出门走路少马骑。”这段民谣和______理论的精神实质不谋而合。
14. 在一个代表性广泛的人群中,相当部分的人智力中等,处于智力超常或者落后两个极端的人属于少数,这说明人类的智力发展是呈______的。
15. 世界上第一个智力测量的量表是______。
16. 急性子和慢性子的差别主要体现在心理活动的______这一动力特征上。
17. 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中,“强—平衡—不灵活”型与______气质类型相对应。
18. 甲和乙两个人一个振奋开朗,另一个郁郁寡欢,这体现了两人在性格的______特征上的差异。
19. 维果斯基提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借助成人的帮助才能达到的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______。
20. 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的对某类人或某类事物较为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叫作______。
九、心理学部分 论述题1. 结合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
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遗传素质、早期教育、学校教育、社会实践活动、个性。
培养方法:(1)重视和抓紧能力的早期培养。
(2)加强知识和技能的训练。
(3)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
(4)在培养学生的智力因素的同时强化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适当展开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