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题1. 某所大学对689名同学进行成绩警告,另有79人被劝退,原因是这些学生沉迷游戏或厌学情绪严重,请谈谈你对此事的看法。
许多学生进入大学后,由于个人原因以及学校的管理宽松,在学习上有所放松。该校采取的措施可以对一些懒散的学生起到较好的惩戒效果,但是,劝退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思想松懈问题,该做法过于简单和粗暴。
每个高校确实有权利结合本校情况,对达不到要求的学生采取惩罚措施,这可以对学生起到警示作用,维护高校声誉,保证人才的质量,是对社会负责的表现。
但是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学生自身懒散的原因,也有学校管理宽松、缺乏对学生的有效引导以及社会就业困难使学生产生消极情绪等原因。该所大学只是将板子打在学生身上,既没有充分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也没能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因此,学校要承担起责任,积极采取措施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一,加强思想教育。入学之初,做好学生的思想引导,帮助学生树立长远目标、端正态度。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要有效地组织团委和学生会干部,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唤醒“沉睡”的大学生,使他们自发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充分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第二,狠抓教学质量,严格教师考核,使老师的授课能够吸引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第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管理、教学、课程设置等方面征求学生的意见,广泛地开展同类大学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开展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促使产学研一体化,拉近学校与学术的距离,接近学生与社会的距离,真正让学校成为学术的天堂、人才的摇篮,而不是人生的避风港,更不是青春的挥霍地。
2. 由于受到大风天气的影响,我市某施工现场的灰尘影响到了周围环境和居民生活,市政府责令该施工方采取洒水措施并对其进行了罚款,但成效不大,因此政府计划向施工单位征收“扬尘排污费”,此事引起公众热议。对此,你怎么看?
“扬尘排污费”的出台旨在遏制建筑工地灰尘污染,净化空气,提高环境质量。从这一出发点来看,这一政策无可厚非。但单纯依靠罚款收费的方式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从周围居民的角度来看,这一政策无法有效解决群众困扰,改善污染现状,反倒有可能会变相加重污染;从施工单位的角度来看,付完“扬尘排污费”就可以了,无需采取进一步的改善措施;从政府的角度来看,依然无法有效解决该问题,有懒政之嫌。要想根除扬尘污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要加快完善法律法规,统一执法标准。
虽然政府针对扬尘污染出台了一些政策,如征收“扬尘排污费”,但这毕竟属于行政规定,尚没有上升到法律的高度,在执行上缺乏法律或法规的刚性。所以,必须加快推进防治扬尘污染立法工作的步伐,使扬尘污染防治执法工作的标准更明确、更具体、更统一。
二是要建立健全领导机制,明确责任区分。
扬尘污染防治是一项综合性工作,虽然有环保部门的监督管理,但还必须得到建设、市容环卫、园林绿化、国土资源、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等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因此,必须建立健全扬尘污染防治的领导体制,实行政府统一领导下的分工协作机制。同时,进一步明确各部门的责任区分,真正做到责、权、利的有机统一,努力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三是要建立专门的检查队伍,提高执法能力。
要想有效防治扬尘污染,就必须建立专门的检查队伍,从人员编制、车辆配备、经费预算等方面予以倾斜,同时要加强对执法人员的教育与培训,不断提高其执法能力。
四是要加大现场监管力度,督促施工企业落实扬尘排污控制措施。
由于扬尘污染防治受季节、气候、风向、人为等因素的影响比较大,因此必须加大对扬尘污染现场的监管力度。要及时发现污染源,采取各种措施督促各污染源单位落实防尘、降尘措施。对于不落实扬尘污染防治管理规定、扬尘污染严重的单位,不仅要依据相关规定对其采取行政处罚,更要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五是要加强宣传教育工作,提高环保意识。
目前,城市扬尘污染防治宣传教育不到位,公众环境意识比较淡薄。要加强对扬尘污染源单位的宣传与教育,使他们真正认识到扬尘污染对空气质量的影响。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重要作用,努力营造“人人关注环境保护,个个参与扬尘防治”的良好氛围。
我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因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而产生的扬尘污染早已超出一城一地的范围,因此,在治理扬尘方面要加强区域合作,统一行业标准和执法力度,齐心协力、形成合力,方能早日根治扬尘污染,还老百姓一片蓝天。
3. 各地政府纷纷开通官方网站、微博,群众可以通过这些网络平台监督政府工作和行为。对于这种网络监管政府的形式,有人支持,也有人反对,请问你怎么看?
网络监管政府,是在互联网技术迅速发展以及广泛普及的社会背景下出现的一种监督政府的新形式。任何新事物都会成为人们热议的对象,充斥着各类褒贬之声,从它出现之时起就未曾停止过,因此,支持和反对两种声音的对峙也是极其正常的。
但我认为,我们应该客观、全面地看待网络监管政府这一形式。从目前的社会事实看,网络监管政府,利弊共存,但总体来看,利大于弊。
从积极的一面来看,首先,网络监管政府,能够增强对政府监督的舆论压力,规范政府行为。网络具有强大的聚合力,普通公众借助网络拥有了表达权,能够在短时间内形成强大的舆论。因此,通过网络,政府的行为将处于亿万民众的监督之中,这会在无形中加大政府背负的舆论压力,从而自觉规范政府行为,减少不合理、不合法行为的发生。
其次,网络监管政府,能够真实地反映民意,促进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众性。透过网络平台,公众的意愿和看法可以更真实、充分地表达。传统的媒体会存在曲解民情、民意的现象,真实舆论、呼声得不到传达。同时,网络的匿名功能使得网民在表达个人意见时不必有所顾忌、有所担忧。这种“无记名投票”式的宽松、自由环境,便于人们畅所欲言、直抒胸臆。政府如能够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了解民众心声,就能广泛获取真实民意,确保各项决策的制定更切合实际、更符合民心。
此外,借助网络平台的互动性,政府可以将其作为虚拟的服务大厅,及时做好政务信息公开,主动接受网民监督,以维护政府形象和提高政府公信力,从而促进服务型政府建设。
但网络监管政府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虚假信息的泛滥。它妨碍人们获得真实信息,导致人们形成与现实不相符合的意见,严重的还会使人们产生思想上的混乱和极端的行为。网上存在不少发泄情绪的偏激言论。如果在“监督”的过程中,偏激或者极端的情绪化观点占了上风,无主见的群体成员的情绪就会受到影响,被偏激的观点所感染,造成人多势众的局面,原本的舆论监督就会变成非正常的舆论暴力。
因此,为了使网络这种新型监督政府的形式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我们必须扬长避短,采取措施消除网络监督中存在的问题。
为此,政府要做好网络平台管理工作,制定相关法律制度,维护好网络言论环境,对于不真实信息以及恶意煽动性行为要及时予以制止。
同时,网民也要增强自律意识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发表、不相信、不传播虚假信息,避免成为别有用心之人的舆论工具。
4. 铁道部自2011年6月开始实行网络售票,但实施过程中,农民工由于不懂网络技术,无法上网,仍旧不能及时购得票。对此,你怎么看?
网络购票,是铁道部顺应当今信息化发展的要求推出的便民服务方式,使得人们的出行更加便利,我们应当支持。但出行大户——农民工这一群体却无法从中受益,甚至更难买票,这表现出铁道部的服务还不够全面、细致。
首先,购票系统在最初设计的时候没有充分考虑到农民工的需求。在我国铁路的主要客流中,农民工占很大的比例,同时也属于信息化时代的弱势群体。能真正熟练利用网络的人群中并不包括农民工这一群体。网络售票这一方式的推出没有考虑到农民工的权益。
其次,实行网络售票前以及开始推行后,公共媒体仅仅是报道网络购票的便利,没有好好宣传网络售票的具体操作方式。
最后,农民工本身的生活环境和习惯也使他们无法掌握网络购票的操作,他们很少上网,不熟悉网络,更喜欢排队在窗口买票这种传统方式,不能接受新事物也导致他们无法从中受益。
农民工是我们社会的建设者,然而信息化服务的推行却没有让他们受益,这不得不让我们思考我们具体的服务方式。我认为要想维护好农民工群体的公平利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铁道部要不断地完善购票系统。毕竟购票系统刚刚推行一年,在实际的使用中还存在很多问题,铁道部可以要求技术部门使操作更智能化、更简单化,减少操作步骤,让农民工能够更容易入门。
第二,公共媒体应当更广泛地做好网络购票方式的宣传,可以制作简明、易懂的操作手册发放给农民工。
第三,加强其他售票方式的建设。在推行网络售票的同时,铁道部也不要放松其他售票服务,例如可以增加窗口售票,提高窗口售票的效率,还可以完善电话购票方式,降低电话购票的费用和操作的难度。
总而言之,铁道部推出的网络购票给我们带来了很多便利,但是,作为面向全体人民服务的部门,应该设法将服务做得更全面、更细致、更完善,使更多的人能够在不断发展的服务体系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