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简答题1. 在人类社会的历史上,农作物的栽培驯化起到了什么作用?
在人类社会的历史上,由于农作物的栽培驯化,导致了人类的定居生活,导致了人口的稳定增长,导致了一个更为复杂的人类社会的发展模式。
2. 汉代以后为什么能够出现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农业盛世?
汉代以后,中国出现了历史上的第一个农业盛世,充分显示了中国人以农立国的政治天才和文化天才。汉代统治者把发展农业当做“理国之道”,由帝王颁令劝农,祀社稷、祷雨水、定岁时、议庆典,鼓舞天下农夫勤劳耕作。在这个时期,兴修水渠、发明改造农具、改善耕作技术、撰写农书、移民屯田和开垦边荒等,被看成是社会大事。农耕区的范围随之扩大,岁时娱乐渐成风俗,农业文化日益兴隆。
3. 明代是如何加强中央对全国土地、人口控制的?
清丈田亩、制订赋税,继而又编造了赋役黄册和鱼鳞图册,从而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全国土地和人口的控制。
4. 举例说明农耕灌溉思想体系,对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起到了重大的促进作用。
在历代政府的国策和地方的实施中,大都在重视水利的地方,出现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例如黄河、长江文明的崛起,大运河对南北政治枢纽的联结,都江堰对西南巴蜀文化的提升,泾渭二河的水利工程对西北三秦历史地位的确立等,都是例证。
5. 明代以后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有哪些重要影响?
明中叶以后,出现了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萌芽。这一方面加速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兼并过程,使许多农民离开了土地,加入了市民的行列;另一方面,也打破了传统农作物栽种布局的平衡,经济作物的种植量增加,农耕经济失调。清代以后,中国农业社会的发展进入晚期,经过康熙、雍正等皇帝的努力,农耕经济状况有所恢复,后来还出现过盛世景象。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势力侵入,中国的农耕自然经济解体。
6. 北方麦黍型农耕文化的特征是什么?
北方农业是麦黍型农耕文化,主要标志是栽培麦子、黍子、高粱、玉米、谷子、稗子、豆类,以犁耕为主和井渠双灌等。由于山地丘陵较多,东北地区的林业和牧业都很闻名,同时也发展了农林结合、农牧结合的生产。
7. 简述我国古代的主要农业著作。
我国的农耕经验都被历代的农书记载下来了,形成了一个文献系统。其中比较主要的有:汉崔寔《四民月令》、北朝贾思勰《齐民要术》、唐陆龟蒙《耒耜经》、宋陈敷《农书》、元王桢《农书》、明徐光启《农政全书》、明宋应星《天工开物》、清张履祥《补农书》等。
8. 我国民族商业和手工业对农业经济生产起何作用?
商业和手工业都是农业社会演进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们一旦发展起来,就会对农业经济生产起带动作用。因为没有商业,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产品就不能内销外贸,就不能被外地好东西刺激,从而发现自己的文化实力和别人的优点。没有手工业,中国的民族经济到了封建社会末期,就无法借助大机器和新思想的力量,向现代社会转型,在世界竞争的轨道上,就无法提速。
9. 概述我国商业发展的过程。
在商周时期,我国市商贸易有了一定的发展,并开始使用货币。春秋时各国都城均设置了市场。战国时商业都市崛起。秦汉以后长安、洛阳等地已形成商业网点。到唐代已出现专卖店。宋元以后商品经济逐步发展。至明代中叶,我国产生了资本主义的经济萌芽,商业经济更加显示其活力。
10. 简述我国民族手工业发展。
我国的民族手工业远在新石器时代已初具雏形。到了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业已进入高峰期。从传世和陆续出土的文物看,青铜器中有各种农具和其他生产、生活用具。到了汉代,青铜器制造衰退,丝织业获得发展。汉代以后,西北边疆形成了丝绸之路,蚕丝业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独特贡献。制陶业出现亦很早,灰陶与白陶代表了商代制陶工艺的最高水平。在西周宗庙遗址中发现绳纹瓦,战国时代出现了砖,秦代的制砖技术已经成熟,发现了条砖,汉代出现画像砖。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已普遍使用,这促进了冶铁业的进一步发展。其他手工行业在汉唐后迅速发展,诸如制盐、制陶瓷、造纸、制茶。西汉以后从印度等地传入棉花栽种,随之棉纺业出现,明代以后江苏松江形成棉纺中心。晚清时我国棉布畅销欧洲。手工业的发展,不仅带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而且为向现代社会转型创造了条件。
11. 何谓以文促商?
《周礼·地官》说:“大市,日昃为市,百族为主;朝市,朝时而市,商贾为主;夕市,夕时而市,贩夫贩妇为主。”这些条文说明我国很早就开始管理市商贸易,并从礼俗文化制度上,规定了它的经营秩序。其他如市、墟、集、会(庙会)的形成,市商经营之道以及营业习俗的市声、商幌、牌匾、字号,经营时的唱收唱付,广告的使用等,这些贸易模式,经营方法及习俗把朝圣、游玩、娱乐等民族的传统文化事象揉进贸易活动之中。这种以文促销的传统,不仅在历史上具有积极意义,在今天我们所使用的“文化搭台,经贸唱戏”即其发展和延续。
12. 简述我国传统的市商贸易活动的四种模式。
我国传统的市商贸易活动的模式主要有四种:
(1)市,古人把贸易的场所称为“市”。
(2)墟,南方把定期贸易的场所称“墟”。
(3)集,北方的贸易场所,开集有固定的日期。
(4)会,在寺庙节日期间举行的、规模比较大的贸易活动。
13. 简述庙会的来历。
我国从唐代起,把在寺庙节日期间举行的、规模比较大的贸易活动称为庙市,后来发展成庙会。庙会不是纯粹官办的,而是官民合办的,也有民间自发的。赶庙会的人的心思,不全在购物上,他们还要朝圣、游冶、娱乐、赛会,给传统的购物之举,增添了神圣的意义。我国的庙会活动是带有一定的集体性和类型性的民族传统文化事象,与现代商品购物的“个性化”和“新潮化”趋势相比,消费的观点不同,获利的含义也有差别。
14. 市商贸易的方式有哪几种?
(1)农商兼营。从业者称摊贩。从事贸易的方式,是把货物摆在道边、路口或集市的地面上,也有推车、挑担或临时设架放货的。
(2)行商经营,即由卖主向买主主动汇合的商业经营方式,也就是从产地进货,到需地销售。
(3)坐商经营,小者如定点店铺,大者如商号,是一种由买主向卖主主动汇合的经营方式。
15. 我国市商经营有哪些习俗?
(1)敬财神。我国商界信奉财神。
(2)经销。过去盛行“唱市”的习俗,顾客购物,不论多少,经营者收钱都随口叫唱,售货员也应声唱和。柜台内唱收唱付,顾客随唱声收领货物,当场理清账目。
(3)广告。传统广告推销的对象,多是土特产,在推销时,借用了民间传说,依靠“熟人信誉”,在顾客中间也能产生说服力。
16. 简述我国古代行会的主要管理方式。
(1)祖师崇拜。各行各业都有自己崇拜的祖师。(2)师徒传承。手工行业的技术传承是在师傅和徒弟之间进行的,徒弟入行、拜师、出师都有一套行规,不可逾越。(3)行业禁忌。传统手工业有许多行业忌讳,反映了过去手工业生存艰难的另一面。
17. 匠技的生产活动哪些与文化史有关?
现在许多传统的工匠技艺已濒临消失,其原因较复杂,但其中两点与文化史有关:(1)一些手工制品无法转化为大机器生产,一转就变“味”,如“手工水饺”、“泥人张”、“面人”等。(2)工匠技艺的民族民俗,转化为大机器生产就消失了,如北京的“紫铜壶茶汤”、大排档的面对消费者手工拉面等,一旦改为机器生产,那种技巧表演、人情交流的民族文化体验就没了。
18. 祖师崇拜的行业规约有无实际意义?
祖师崇拜不仅仅是对先人的崇敬与信仰,在传统社会,建立祖师崇拜的行规,等于建立了技能知识的分类体系,使各行各业都有精神支柱,也都有饭吃,这是他们能世代生存的一个文化原因。
19. 我国古代民居建筑格局的文化含义体现在哪些方面?
(1)院墙。确定居室周围边界的院墙。
(2)院门。标志着一个家庭的全体成员的内部认同,家庭与社会联结的通道,居室的入口、院门,也是神灵的把口。
(3)庭院。是院墙与居室之间的空地,是人神相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场所。
(4)居室。居室建造、使用的两种原则:一是以睡处为家庭中最为内聚的地方,二是以正房为接神、待友、议事的公共空间。
20. 在传统住宅中,正房是最有中国特色的地方,为什么?
在中国传统住宅格局中,以四合院为例,正房建筑高于、大于侧房,是家长住处,又称堂屋。犹如古代天子宣明政教的地方——明堂,后称正殿、大殿。在一般民居中,正房是家庭议事、待客、举行红白事仪式之处。正房之中间一间(中堂)供奉神灵祖先。它把家庭、祖先、历史、社会和国家联系起来。因之正房是最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