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申论要求1. “给定资料1”中提到“回首近代中国历史,个人的不幸都与民族的不幸紧密相连”,请结合“给定资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要求:准确、简明。不超过200字。
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个人与民族是个体与集体的关系,每个人的努力成就了民族的兴盛,同样,民族衰落,个人就会丧失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甚至受到其他民族的排斥与歧视。因此说个人的不幸都与民族的不幸紧密相连。这就告诉我们,只有民族振兴,个人的幸福才有保障,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每个中华儿女必须以爱国主义精神为纽带紧密团结起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以个人的发展带动全民族的发展。
2. “给定资料3”介绍了全国道德模范故事,某单位党委决定编印一期《内部学习资料》, 宣传这些道德模范故事中折射出的中国精神。请你为这期《内部学习资料》撰写一则“编者按”。
要求: 概括全面、准确, 语言流畅, 揭示道德模范的精神实质。
编者按:
一个人不能没有精神,一个国家不能没有梦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伟大的梦想,需要有伟大的精神做支撑。全国道德模范事迹中,有“割皮救父”的孝道精神,有扎根农村投身教育不求回报的奉献精神,有35年如一日地悉心照料残疾儿子的慈爱精神,有用生命实现航空报国梦的爱国、敬业精神,这些都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时代的精神。正是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为我们提供了实现“中国梦”的可能,它们是我们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故特编印此《内部学习资料》,予以发扬。
3.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请结合“给定资料”, 以“弘扬中国精神”为话题, 自拟题目, 写一篇文章。
要求:
(1)自选角度,立意明确,有思想性;
(2)语言流畅,内容充实,层次清楚;
(3)总字数1000—1200字。
以中国精神撑起“中国梦”
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更是如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伟大的精神支撑伟大的梦想,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道路上,弘扬中国精神是当务之急、重中之重。
中国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我国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国家,经过5000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56个民族紧紧凝聚在一起形成了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中,中华民族几经兴衰、几经磨难,逐渐形成了对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及其疆域空间的认同与守护意识,对民族独立、自由、尊严、发展的历史责任意识。及至近代,当中华民族遭受外族入侵,备受西方列强蹂躏欺凌的时候,爱国主义精神表现得更加强烈、更加鲜明,成为全体中华儿女团结一心、救亡图存的一面旗帜。在和平发展的今天,爱国主义更多地表现为爱岗敬业、扎根基层、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无论是海外华侨对故土的眷恋,还是敬业模范航空梦想的实现,无不体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这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思想传统,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是中华民族历久弥坚的强大精神支柱。强大的民族精神最能感召中华儿女团结奋斗,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途中,我们必须认真坚守、大力弘扬。
中国精神是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如果说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将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在一起的精神纽带,那么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则是我们排除万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当前,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化改革,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和利益固化的藩篱,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要突破自身发展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就在于改革创新。大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动力之源,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的这一高瞻远瞩、高度凝练的论述,为共筑“中国梦”提供了生生不息的动力之源和切实可行的现实路径。有了梦想,就有了前进的方向;有了精神,就拥有了可以使梦想变成现实的翅膀。大力弘扬中国精神,需要我们进一步挖掘、诠释、提升中国精神的丰富内涵;需要我们进一步领会中国精神的深刻实质,并将其内化成中华儿女万众一心、自强不息的前进动力。试看未来的神州大地,必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圆梦之地,而傲然挺立的中国精神,正是“中国梦”题中的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