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答案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符合题意。)
三、是非判断题1. 资产负债表是反映企业在一定期间(月份、年度)内全部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状况的会计报表。
对 错
B
[解析] 资产负债表是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的报表。资产负债表应当按照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分类分项列示。
2. 损益表上的数字是根据收入、费用成本账户的本期发生额分析填列的。
对 错
A
[解析] 利润表是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的报表。利润表应当按照各项收入、费用以及构成利润的各个项目分类分项列示。
3. 企业销售商品在购买单位交款提货的情况下,应以收到货款、开出账单和提货单及发出商品作为收入的实现。
对 错
B
[解析] 企业销售商品在购买单位交款提货的情况下,应以收到货款、发出商品作为收入的实现。
5. 按负债金额是否肯定分类,应交税金、应付账款、应付票据均属于应付金额肯定的负债。
对 错
B
[解析] 流动负债按其应付金额是否肯定,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第一类,应付金额肯定的流动负债,如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账款等。
第二类,应付金额视经营情况而定的流动负债,如应付利润、应交税金等。
第三类,因或有事项确认的负债,即应付金额需予估计流动负债,如产品质量担保债务等。
6. 企业采用商业汇票结算方式销售货物时,如果分期付款,应该分若干次签发不同期限的商业汇票,一次只能签发一张。
对 错
B
[解析] 企业采用商业汇票结算方式销售货物时,如果分期付款,可以只签发一张。
7. 企业发生的年度亏损,可用下一年度的税前利润弥补,下一年度利润不足弥补的,可在国家法规允许的一定期间内延续弥补。若在允许的期间内仍不足弥补,用税后利润等弥补。
对 错
A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税法规定的亏损弥补规定。企业发生的年度亏损,可用下一年度的税前利润弥补,下一年度利润不足弥补的,可在国家法规允许的一定期间内延续弥补。若在允许的期间内仍不足弥补,用税后利润等弥补。
8. 资产负债率是反映企业长期偿债能力的指标,因此从企业角度来说这个指标愈小愈好。
对 错
B
[解析] 资产负债率也不是愈小愈好,它反映企业运用财务杠杆的能力。
9. 各种会计核算形式的主要区别是登记总账的依据不同。
对 错
A
[解析] 会计核算形式的主要区别是登记总账的依据不同。
10. 企业对自有固定资产所发生的改良支出应当作为资本性支出,增加固定资产的原值;经营性租入固定资产所发生的改良支出作为递延资产处理。
对 错
A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固定资产改良支出的处理。
四、计算及会计处理题(要求列出算式、计算步骤并编制会计分录)
1. 某企业于1990年12月31日购入甲公司5年期面值120 000元,年利率为10%的债券。企业规定债券每半年计息一次。因目前市场利率高于债券票面利率,故购入债券价格为118000元。该债券已于1995年末到期,企业已按期收回债券票面本金和利息。试计算每期计息时应摊销的折价额并编制购入债券、前两个计息日计息及债券到期收回本息的会计分录。
债券折价=120000元-118 000元=2000元
每期应摊销折价额=2 000元÷10=200元
购入债券时
借:长期投资——债券投资 118 000
贷:银行存款 118 000
第一期计息时
借:长期投资——应计利息 6000
——债券投资 200
贷:投资收益 6200
第二期计息时
借:长期投资——应计利息 6000
——债券投资 200
贷:投资收益 6200
债券到期收回本息时
借:银行存款 180000
贷:长期投资——债券投资 120000
——应计利息 60 000
2. 某企业于1996年2月9日销售商品一批,不含税价格400000元,该企业为一般纳税人,增值税率17%。款项由买方以带息商业汇票支付,4个月到期,票面年利率为9%,该企业于5月15日到银行贴现,银行贴现率为12%。
要求:根据以上资料试计算票据的面值、贴现利息、贴现实得净额并编制有关会计分录。
(1)企业应收票据面值=400000元×(1+17%)=468 000元
则收到票据时作分录为
借:应收票据 468000
贷:产品销售收入 4000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68 000
(2)5月15日贴现:
票据到期值=468 000元×(1-9%×4/12)=482040元
贴现天数=17天(5月)+8天(6月)=25天
贴现利息

贴现实得净额=482040元-4017元=478 023元
利息收入=478 023元-468 000元=10023元
贴现账务处理为
借:银行存款 478 023
贷:应收票据 468000
财务费用 10023
五、综合题(要求列出算式、计算步骤并编制会计分录)
1. (一)资料:某企业生产甲、乙两种产品,本月发生的生产费用如下。
1.根据工资费用分配表:制造甲产品工人工资为15 000元,乙产品工人工资为10 000元,车间管理人员工资为1 200元,辅助(修理)车间工人工资为2 000元,企业管理部门人员工资为2 800元。
2.根据材料费用分配表:制造甲产品领用材料17 500元,乙产品领用材料22 500元,车间管理部门领料7 500元,辅助(修理)车间领料800元,企业管理部门领料200元。
3.根据折旧费用分配表:基本生产车间提取折旧费1 000元,辅助(修理)车间提取折旧费200元,企业管理部门提取折旧费600元(该企业规定,辅助车间发生的生产费用一律直接记入“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科目)。
4.本月以银行存款支付车间管理部门办公费1 300元,差旅费1 200元,水电费2 200元;支付辅助(修理)车间办公费400元,水电费1 400元;支付企业管理部门办公费900元,其他费用6 000元。
5.企业规定:本月发生的辅助生产费用按修理小时比例分配。本月为基本生产车间提供修理4 500小时,为企业管理部门提供修理1 500小时。
6.企业规定:本月发生的制造费用按当月甲乙产品生产工人工资比例进行分配。
7.甲产品月初有在产品,其成本费用为原材料4 500元,工资8 310元,制造费用7 700元。甲产品本月完工170件,完工后已验收入库;尚有在产品30件,在产品完工程度按 50%计算。乙产品月初无在产品,本月投产200件,月末全部完工,完工后已验收入库。该企业制造甲、乙产品耗用的原材料均系生产开始时一次投入。
(二)要求:
1.根据费用分配表提供的资料,编制分配工资费用、分配材料费用、提取折旧费用及货币支出费用的会计分录。
2.计算和分配辅助生产费用及制造费用,并编制费用分配的会计分录。
3.计算本月完工产品成本(要求按成本项目列示),并编制完工产品入库的会计分录。
分配工资费用
借: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甲产品 15 000
——乙产品 10 000
——辅助生产成本 2 000
制造费用 1 200
管理费用 2 800
贷:应付工资 31 000
(2)分配材料费用
借: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甲产品 17 500
——乙产品 22 500
——辅助生产成本 800
制造费用 7 500
管理费用 200
贷:原材料 48 500
(3)提取折旧费用
借:制造费用 1 000
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 200
管理费用 600
贷:累计折旧 1 800
(4)货币支出费用
借:制造费用 4 700
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 1 800
管理费用 6 900
贷:银行存款 13 400
(5)本月发生的辅助生产费用
费用合计=2000元+800元+200元+1 800元=4 800元
基本生产车间应负担的辅助生产费用

企业管理部门应负担的辅助生产费用

借:制造费用 3 600
管理费用 1 200
贷: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 4 800
(6)本月发生的制造费用
费用合计=1 200元+7500元+1 000元+4 700元+3 600元=18000元
甲产品应负担的制造费用

乙产品应负担的制造费用

借: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甲产品 10 800
——乙产品 7 200
贷:制造费用 18 000
(7)甲产品完工产品成本费用

(8)乙产品完工产品成本费用
原材料=22 500元;工资=10 000元;制造费用=7 200元。
甲、乙产品完工入库时有
借:产成品——甲产品 57 120
——乙产品 39 700
贷: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甲产品 57120
——乙产品 39 700